《兵乱后杂诗五首(其一、四、五)》(吕本中)原文|鉴赏|赏析
吕本中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万事多翻复,萧兰不辨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亲。
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
篱根留敝屦,屋角得残书。
云路惭高鸟,渊潜羡巨鱼。
客来阙佳致,亲为摘山蔬。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亡。这组诗作于汴京陷落后,靖康二年四月金兵退尽,吕本中回到汴梁时所作。这里选三首。
第一首写金兵南侵,在兵荒马乱中诗人当时的心情。首联“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交代时代背景,“戎马”,军马,借指战事。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作者的晚年,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第一句从个人说,第二句从全局说,谓当时乃是一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时代。
第二联承上联,写的是处在这样的时代里自己的遭遇和心境。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掳,自己没有参加杀敌,也没有为君尽节,成为后死之人。后死等于偷生。可是强敌侵凌,人命危浅,偷生又何尝容易! 而且又能偷生到什么时候? 兴念及此,不禁愁怀郁结,惶惑不安。
第三联写乱后自己的生活状况。金兵围攻时,汴京百万生灵,饥寒交迫,惊恐万状。金兵退后作者重返汴京,看到庐舍为墟,哀鸿遍野,更是忧心忡忡,情怀愤激,夜不能眠。而由于田地荒芜,粮食缺乏,饥饿又何能独免。所以,“抱长饥”。这是沦陷区人民的同样遭遇。
第四联“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觉得只有参加起义师,赶走敌人,收复国土,才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范仔辈”,作者自注云: “近闻河北范仔起义师。”范仔为河北布衣,率领群众自发抗击金兵。作者深感偷生已难,后死有责,所以愿追随范仔起义,和他结成同盟,驱除金兵出境,恢复宋室江山。
全诗从时代环境、作者自己的经历,归结到共举义师,以图恢复,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的爱国者的形象。
这组诗的第四首作者先从世情反复,难以逆料,人品忠奸,无从辨识说起,指斥权奸误国,致使国破家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处此境况,自己食难求饱,转不如梁间燕子,倾吐了他的无限悲愤的情绪。
徽宗末年荒淫无度,酣歌恒舞,粉饰太平,一旦强敌压境,又防守无方,以至于很快地就将汴京失陷,使百姓遭殃。此诗起首不胜慨叹: “万事多翻复,萧兰不辨真。” “萧”指萧艾杂草,“兰”指兰蕙香花。屈原离骚说: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以香花比喻贤良,萧艾比喻奸佞。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忠奸莫辨,不重用主战之李纲、宗泽而信任奸佞蔡京、童贯,不恤国事,坐使陆沉。
颔联更直斥蔡京等为误国之贼。他们身在高位却又玩弄权柄,守土无方。正是他们使京都万姓都遭到国破家亡的灾难。作者的满腔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颈联承上,诉说自己的悲惨生活:破家之后,已吃不上饱饭,羹汤里找不到米粒(糁),欲借酒浇愁,而酒杯(爵)却早已蒙上了灰尘。写到这里,诗人的忧愤悲感,已达极点。他忽然看到梁间燕子,飞来飞去,似乎颇有情谊。这样的结束,应当说是写作上的化境。其中虽有聊以自慰的意味,心境则更觉凄苦。
第五首诗抒写汴京兵乱之后的残破凄凉景象。首联说,汴京孤城经过变乱,虽然初步安定下来,所有居民房屋却已全部破坏而荒芜平没了。“蜗舍”,喻屋舍极狭小,古人以为平民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所以称为蜗舍。“芜没”与李商隐诗“故园芜已平”句意同。连最简陋的房屋也保不住,京城被破坏的严重程度不问可知。颔联说,走进住处看看,一些破鞋子还弃掷在竹篱下,屋角旁边只留下一些残破的书册。一幅凄凉残破的景象,怎么不使人触目惊心。作者不禁感慨系之,仰望天空,高飞的鸟自由自在,飞向它要去的方向;俯看深渊,大鱼也有栖息的地方,而我却连飞鸟和鱼都比不上,走投无路。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有句云“望云惭高鸟,临中悦游鱼”此句脱胎于此。末联承上说,正是因为处在这样困顿的境地里,客人到来,也拿不出精美的食物来,只得走到郊野去采摘些山蔬野蔌,以资款待。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泪下。
所有这一切,都由金兵南侵造成。作者这五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暴露了汴京遭受劫难后的苍凉景象,愤怒地谴责了权奸误国的罪恶行径,并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揭示了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纪昀:五首全摹老杜,形模亦略似之,而神采终不及也。(瀛奎律髓汇评下)
-
市井人物(节选)冯骥才好嘴杨巴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内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
-
【原题】:顷在金陵郡斋与黄观复夜坐漏箭下一二十刻率未寝对语既尽明烛渐昏相与坐睡而后已归同郡居乃经时不见追忆当时曾有四句云
-
【注释】:(余卜居金川,去北山无十里,每清明时,梨花盛开,辄动洗妆之想。邻友薛起宗邀余看者再,俱以猥俗所系,不能如约。昨又期出郭,风雨泥泞,弗良于行。起宗为折一枝相赠,喜而赋此。辛亥暮春五日。)
-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解释】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
-
作于:(1900年) ①断肠花:《广群芳谱》卷三十六秋海棠,引《采兰杂志》:“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即今秋海棠也。”
-
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
-
【原题】:三峰王耿殿丞将移陕下通理先已同袁刑部以唱和诗见寄因次前韵和酬二首
-
(清)止嵓 《点绛唇湖上》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 南宋金元以来,兵燹不断,战乱频仍,不少文人乃避身寺院,落发为僧。于是,
-
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河上,地名,在今山东聊城观城镇东南,黄河岸边。这组诗共四首,依次分咏四时景物。此诗为第三首,写的是秋景。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