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止嵓《点绛唇·湖上》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清)止嵓
点绛唇·湖上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
南宋金元以来,兵燹不断,战乱频仍,不少文人乃避身寺院,落发为僧。于是,众多佛徒之中,便有不少人能诗善词,以之歌吟风月,抒发情性,并发展成为一个词派,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些词作,虽不象俗家词人那样集中笔墨于男女风情或社会国家,然而亦可使我们窥见僧道世界的生活。清代僧人止嵓的小令点绛唇·湖上便是其中的一篇典型作品。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首二句总领全词,词人自谓他终生来往于西湖风波之中,并且自封为“西湖长”。这反映了作者桀傲不驯的性格。“自号两湖长”,是说不愿受任何拘束,天地之间,唯他为大。这不由使人想起了唐宋时期两位词人的名作。唐代张志和作渔歌子,自称“烟波钓徒”,斜风细雨,垂钓湖上,无拘无束,以至皇帝也企羡他的自由生涯。宋代陆游写有鹊桥仙(华灯纵博)词,中有“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二句,虽为抑塞不平之气的流露,然目傲一切的气势颇为人称道。止嵓自封为“西湖长”之举,堪与张、陆并论。
以下七句写“西湖长”的一次“夜游”。他在温柔的晚风中摇着小桨将轻舟划出僧舍前芦花盛开的湖港,荡向浩瀚的湖面。当禽鱼归宿,月高风停之时,他得意地放声高歌。这时候,万籁俱寂,天地契合,人物化一,他的歌声格外响亮。然而,这时已是深夜,悄无游人了,于是,“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疏狂得近于失态的举止虽然可以证明作者可作“西湖长”,但只能于夜深入静的时候放声歌唱,无人鼓掌便自家拍掌,虽然“唱得千山”为之回响,也难掩其孤寂无力的一面,也许,这种“千山响”之后潜藏着作者的某种失志之悲吧。
-
他不是以自己的历史主动性和英勇行为揭开新时代序幕的急进的知识者,也不是那以自己的雷鸣电闪般的言论鼓动新潮、动摇旧世界的启蒙思想者。在他身上弥漫着那处于已经沦陷状态而又不甘心沉沦的知识分子的苦闷的“空气
-
【原题】:余避地千金圩屡游殳史两山酒酣兴发赋诗一首惜山中无赏音者空桑亦同于瓦器耳姑录以自娱云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
-
采石江边李白坟,遶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渚苹溪草犹堪荐,大雅遗风不可闻。
-
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大限言百岁,几人及七旬?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轮。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游
-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作品赏析依旧编广德元年梓州诗内。年谱谓秋往阆州,冬晚复回梓州。据此诗,则是初秋别梓,秋尽复回也。周
-
【注释】:
-
诗词《庭中有奇树》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庭中有奇树,蓊郁满庭草。 叶大如貝叶,枝卷如狞豸。 连河岳之巅,高插九霄天。 日夜凤凰啼,遥闻在山巅。 此树非寻常,状奇色盈盈。 细甲亩之域,只容树一成。 冠盖高屹立,蔽日遮海平。 若有仙人来,壮观真有神。 忽闻声咿唔,巨人震庭轰。 神御道如骇,萧萧飞去藏。 人心莫能测,神意何可量? 此树堪留神,真实难求详。 评析: 这首诗《庭中有奇树》描绘了一个庭院中长满奇特树木的景象。诗人形容树叶大如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