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书河上亭壁四首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河上,地名,在今山东聊城观城镇东南,黄河岸边。这组诗共四首,依次分咏四时景物。此诗为第三首,写的是秋景。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登上黄河岸边的亭阁,凭高远眺,寥廓江山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劈头一句,诗紧扣题目中“河”的字面写景:“岸阔樯稀波渺茫。”樯,桅杆,即指船。河面上航帆稀疏,河水显得很空阔,一片烟波浩渺,苍茫无际的景象。第二句则倒过来说明这是登高俯视所见,又呼应诗题中的“亭”字;况且,诗人是独自一人倚着高楼长廊上的栏杆远望的,黄河的杳杳烟波,引起了他心头的悠悠愁思。一“长”字形容思绪的绵长,显然是以眼前滚滚东逝、无穷无尽的黄河水作隐喻的。这样的句式,先写景,后略点情事,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给读者的感受很强烈。前两句情景交融,诗人的情绪比较伤感惆怅。
诗的后两句仍是写景,它由近及远,从眼前的黄河推开去,描写极望中的秋山景象。远处,在被萧萧秋风吹落枝叶、稀疏零落的树林之外,是一派十分奇妙的景致:群山的峰峦,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呈现着奇丽壮美的画面。“一半”,因夕阳西沉,只能照到山峰的一边,故云。“秋山”,不着颜色字面,但秋天这一特定季节里山峦的奇姿异态,宛若呈现在眼前。本是夕阳照耀山峰,诗中却说“秋山带夕阳”,可见,诗人笔下所写的是一个远接天际、辽阔万里的偌大画面,以一“带”字将“秋山”和“夕阳”联缀起来,即使得这一画面别饶诗情画意。与前两句相比较,后二句所写的景物虽然也略带萧瑟苍凉之意,但它主要是刻画山河的寥廓壮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他不是一味地对景伤神,而能够通过观赏风景从悲愁中自我解脱出来,可以看出作者刚毅的性格,不愧为宋初名臣,著名政治家。诗前后部分的感情色彩不同,抒情的方式也不同,前半是情景交融,后半则是寓情于景,文心颇为深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伤透了心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受伤的心”的诗句,心爱的人伤了自己的心的古诗词,心凉了伤透了古诗词。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
-
一别十年事,相逢淮海滨。还思洛阳日,更话府中人。且对清觞满,宁知白发新。匆匆何处去,车马冒风尘。
-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宋文篇名。王安石作。《宋史·王安石传》云:“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洛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后安石当国,其所
-
美女篇曹植【原文】美女妖且闲[1],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2]。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3]。明珠交
-
我在山的那一边 久居喧嚣的城市,长期蜷缩在室内。高楼大厦遮挡了辽远的视线;狭窄的空间限制了广阔的思维;浑浊的空气麻木了敏锐的嗅觉;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出处】唐孟浩然《 宿建德江 》 【意思】小船停靠在烟水迷蒙的沙洲边。日落黄昏,万物归宿,而我却流浪在 外,想到这,忧愁之情顿然而生。 【全诗】 《宿建德江》 .[唐
-
题解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一书,是一篇精粹的议论文,集中阐述了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的问题,文章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比喻,阐明做人应以理义为重,不应为物欲所蔽的主旨。它也是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辞论风
-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
-
万石君贤再出麾,犹龙川上五歌时。九重执宪清规在,十镇分忧白发知。环禁申威星拱极,铃斋舒啸月侵幔金台下客思何报,愿上中和乐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