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寓言“曾参杀人”注释、翻译和解说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寓言“曾参杀人”注释、翻译和解说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
①费(mi):地名,鲁邑。旧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②同名族:同名同姓的人。③织自若:只管织自己的布。若,如故。④杼(zhu):织布梭。⑤疑之:使之疑,迷惑她。
【意译】
从前曾子住在费地。费地有一个人和曾子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回答道:“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只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安心地织着布。又停了一会,另外一人跑来说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害怕起来,丢掉梭子,翻墙逃走了。像曾子这样贤明的人,母亲又那么信任他,但当三个人跑来迷惑曾母之时,连他的慈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儿子。
【解说】
谣言或者是流言重复多次,就会产生相当的作用,使人上当受骗,小则害人害己,大则祸国殃民。流言制造者或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或是张冠李戴,弄假成真,不管是出于有预谋的恶意,还是无目的的误传,客观上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惑乱人们的视听、掩盖事物的真相、混淆人们的思想。中国地大物博, 因此, 流言的市场也就极繁荣。在这只寓言中, 对儿子品行深信不疑的曾母,在连续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后,终于不能不置流言于不理。而这流言仅仅源于误传, 因为同名同姓而误传。其实, 中国人同名同姓本不是稀奇之事,只要进一步了解情况,事情将很快就能搞清楚。因此,要摆脱流言之苦,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不要轻信流言,不要偏听偏信。既然了解自己的儿子,那就应该深信不疑。周围的反应尽管可稍予参考,但决不可太看重。这样,即使骤生是非,也不至于过份惊慌失措。真相终将大白,届时流言自然会消遁得无影无踪。
【相关名言】
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道源

猜你喜欢
  • 张京会《重上七墩岭》

    重上七墩岭 秋正往深了去,于是我的心情便像飘动的落叶那般一阵阵的孤寂。或许是思念故乡了,可故土上已没有了土屋,没有了柴门,只有老远

  • 范仲淹《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全诗鉴赏

    治乱兴衰甚可嗟,徒怜水调诉荣华。开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 作品赏析【原题】: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获一见感叹久之题二十八字景佑元年十月七日

  • 〔美国〕德莱塞《我梦中的城市》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美国〕德莱塞 【原文】: 它是沉默的,我的

  • 关于尊敬父母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尊敬父母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孝敬父母的古诗七首,关于孝敬父母的古诗5首,关于孝敬父母的诗句。1.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

  • 《史记·屈原列传》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① ,明于治 乱,娴于辞令 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③ ,争宠而心害其能 ④ 。怀王

  • 宋词典故“张许”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张许 【出典】 《旧唐书》卷一八七下《忠义传·许远传》:“许远者,杭州盐官人也。……禄山之乱,不次拔将帅,或荐远素练戎事,玄宗召见,拜睢阳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御使。及贼将尹子奇攻围,远与

  • 《古别离赏析》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

  • 谭嗣同的莽苍苍斋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关于他的字号,他在《寥天一阁文·先妣徐夫人逸事状》记:“生既十二年,染疫独厚……短死三日,仍更苏。……大人以是字嗣同复生矣。”又,《三十自纪》记:时局

  • 谢松良《珍贵的礼物》

    1大清早就被苏宝君的电话吵醒,他紧张地问我最近有没有看见杨芳?我对杨芳的行踪心知肚明,可却故意说不知道。苏宝君和杨芳是我以前的同事

  • 扩写《祥林嫂捐门槛》(《祝福》片断)

    【作文题目】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写道:“早饭之后,她(指祥林嫂)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试以《祥林嫂捐门槛》为题作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