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
选自论语·卫灵公第九章。
害:损害。
杀身:牺牲生命。
成仁:完成仁德。
【赏析】
孔子一生追求“仁”,他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君子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损害仁。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是:志士仁人,不能因贪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生命去成全仁德。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崇高境界的精神价值,追求最高价值观念“仁”,追求富有意义的人生。他在述而篇第三十章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清楚地显示了“仁”在孔子心目中的价值。
“杀身以成仁”表明,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仁德道义的维护高于个体生命的延续,人格的尊严决不屈服于残暴的淫威。在日常生活中,人应该努力实行这种价值取向,而当信奉这种价值取向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时,就应该牺牲自己的肉体,用流血的生命去成就“仁”。所以,“杀身以成仁”不是抹煞自我,而是自我精神力量的最大弘扬,是自我精神的升华和最壮美的实现。
千百年来,孔子倡导的这一伦理原则,鼓舞和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为维护正义,战胜邪恶,演唱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
-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卒悔改。有诗颂之。 ① 诗曰:闵氏
-
》原文与赏析张磊原创 薛逢十二楼中尽晓妆, 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
-
作者: 王瑞明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从公元960
-
本文将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邯郸冬至夜思家》进行对比赏析。两首诗都是怀念故乡的作品,但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前者通过描绘光景和回忆,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山东兄弟的思念之情;而后者则以空灵的笔墨,通过描写邯郸的冬至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两首诗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让读者对故乡产生共鸣。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学有余力,则广泛涉猎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
勤学类名言赏析《学问勤中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
-
韩退之祭虞部张员外文 维年月日,愈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谨敬祭于亡友张十三员外之灵
-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 ① 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 ② ;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