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选二)·范成大》原文与赏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六十一岁在石湖养病时写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作者在这些诗中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不同于历来那些寄寓隐逸思想的山水田园诗。这里选录的是两首有关儿童情趣的诗。
这首诗写小孩子学着大人在桑阴下种瓜的行动,表现他们虽然年幼无识,还不懂得稼穑的艰难,可是耳濡目染之中,也学着种瓜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村庄中的儿女都很早学会管理家事,支撑门户。他们成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而且耕作很是辛苦“昼出耘田夜绩麻”,男耕女织,早晚不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孙儿们自然也不会去读书作文,调琴理瑟,跟着大人到田野里劳动。他们的游戏也就变成了傍着桑阴学种瓜了。
作者的意图在于写童孙虽然未解耕织,可是却去学了种瓜,看来好象在于称赞小孩子懂事,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种令人辛酸的现实,不懂事的小孩子却要去做不该他们现时做的事,居然还感到有趣味,岂不违背了通常的人情。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并不完全是写农家乐,象“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就反映了剥削制度下的惨痛生活。因此,我们如果把童孙的学种瓜只看作是小孩子的趣事,而不能体味其中的酸苦,那就失之于浅表了。
静看檐蛛结网低, 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蜓倒挂蜂儿窘, 催唤山童为解围。
这也可以说是首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小孩子呆呆地在屋檐下看着蜘蛛网,忽然看到蜻蜓飞来给“倒挂”在网上,蜜蜂也给蛛丝缠住了,于是他连忙大声喊山边的大孩子来为蜻蜓、蜂儿解围。
这个小孩子出于他天真善良的心理,同情被害者,因而要救援蜻蜓和蜂儿。可是他自己不敢上前,便“催唤山童为解围”。他内心急切,急呼猛喊,窘迫不堪。诗人抓住这一智穷情急的镜头,活画出儿童的生动形象,使诗顿觉稚趣充溢。
-
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父亲一次次抬起
-
南朝·宋·鲍照 1 仙鼠伺暗 2 ,飞蛾候明,均灵舛化 3 ,诡欲齐生 4 。观齐生而欲诡,各会性以凭方 5 。凌燋烟之浮景 6 ,赴熙焰之明光 7 。拔身幽草下 8 ,毕命在此堂 9 。本轻死以邀得
-
在明末文坛上,夏完淳是一位少年诗人,抗清志士,其诗词作品多寓时事之叹,慷慨悲壮。这首以“春尽夜”为题的词,表面全是写景,但联系明朝将亡的形势,细味“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诸句,工丽婉曲,语极含蓄,当是有所寄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难老泉古诗词,内容包括李白游晋祠难老泉曾题过一首诗,晋祠有不少诗人题过咏,请问诗句,晋祠中“三绝”的最后一绝“难老泉”有没有故事。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
-
【注释】:此词细致地描绘了雅士焚香之趣,香烟升起,幻起几般奇思异景,香气又添美景,足令人品赏回味,陶醉自乐。----------------------------词人王沂孙生于南宋理宗在位之时,他的平生跨宋元两朝。南宋灭亡后,元朝总管江南
-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作品赏析原注:赞,京师大云寺主,谪此安置。【鹤注】诗云陇月向人,又言菊荒莲倒,当是乾元二年晚
-
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咏月嘲花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希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出处】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译注】再看妻子和儿女,原先的愁 容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我随手卷起诗 书,欣喜欲狂。却看:再看,回头看。妻 子:妻子儿
-
上片感慨“往事”千留不住。集中表现主人公对于时光流逝、好景美事永远消泯的无奈和怅恨。首二句,言季节变换如此之快,春来又秋去,“往事”却不知到何处寻觅。叹日月不居,时序循环,时间流逝,前事难寻。“往事”(从下片所述可知,这是指去年今日黄叶
-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年),唐代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