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乌云将太阳遮蔽了,所以无论如何都望不见长安城,这种情景使得我心情日益沉重,内心的忧愁也更深了。 “日”是比喻天子;而遮住太阳的浮云是指朝廷中的恶臣。当时作者李白因罪被迫离开长安京城而流放在外,而天子的明智早已被无知庸俗的小人所蒙蔽,不禁引起李白的感叹而作此诗。 【鉴赏】 凤凰台: 在今南京城内西南隅。据说,南朝宋代元嘉十六年,有三彩色鸟集于山间,时人谓之凤凰。因起台于该处,谓之凤凰台。吴: 指东吴孙权建都于建业 (即今南京),孙皓曾大建宫室于此。三山: 据 “江南通志”:三山在江宁府西南五十七里。山临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连。二水: 秦淮河流到南京附近就分为两支,一入城,一绕城外,共夹一洲叫 “白鹭洲”: 李白此诗颇似崔颢的 黄鹤楼 一诗,而崔颢诗的末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说的是游子思乡。此诗末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感情层次要比个人的哀愁更为深广。“总为浮云能蔽日” 常用来比喻小人奸党的破坏横阻,使好人不能接近 “青天”; “长安不见使人愁” 含有去国怀乡的忧思。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看不到家 乡、亲人等而心中忧愁。[例]云横而不 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何况天子更在“九 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 他此时不独 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萧涤 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二、用以比喻坏 人当道,一手遮天,情形令人忧愁。 [例]“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像是浮云蔽 日,疯狂一时,他们大搞极左,大搞形式 主义,啥事都要“一刀切”,硬是逼迫凤 凰台生产队放弃种植历史上沿袭下来 的大白芒稻子,更换了品种,结果米粒 小了,味道也没有以前香了。(刘长贺 凤台秋色) 【点评】诗人登上凤凰台,触景生情, 以“浮云”喻奸邪,以“日”喻帝王,感慨奸臣蔽贤,皇帝无能。于迷 茫之中,看不见都城长安,深感忧愁。抒发诗人报国无门、忧国忧时的 沉痛感慨。 【原诗】 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解析1】浮云蔽日: 比喻奸邪障蔽贤良。汉陆贾 新语·慎微:“奸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句意: 总是因为浮云蔽日,看不到京城长安而使人发愁。实际是说: 奸臣当道,国家前途真使人担忧。 唐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集校注 二一卷1234页) 清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凡律诗最重起结,七言尤然。……落句以语尽意不尽为贵,如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皆足为一代楷式。”
-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
-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处】唐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 【意思】诗人登 上幽州台,吊古伤今,感慨生不逢时。前未见到古代能礼贤下士的燕昭 王等明君,后不见贤明
-
有如月亮升起掠过一层层树枝你从我心灵走出沿着一层层的记忆——蔡其矫《思念》近了,果然是她:荷着锄,款款而行。我的心跳加重加快起来,
-
清·龚自珍2静庵博士足下3:自古以阴阳五行占验灾异4,与推步家术绝不相同5,不能并为
-
猫和老鼠做朋友〔解说〕有一只猫认识了一只老鼠,这只猫三番五次地说它是多么的喜欢这只老鼠,愿意跟它做个朋友。老鼠终于相信了猫的话,就
-
树深藤老竹回环,石壁重重锦翠斑。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况当霁景凉风后,如在千岩万壑间。黄绮更归何处去,洛阳城内有商山。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谢脁诗《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据四部丛刊影印明依宋钞本《谢宣城诗集》,下同) 六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生“新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一方面是对骈偶、用事
-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道人上方至,清夜还独往。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