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玛丽之死 [法国]龙萨
就像看到蔷薇枝头,在五月里,
那青春的鲜花,朵朵含苞初开,
黎明在破晓时用露水去灌溉,
使天空也嫉妒它鲜艳的丽色;
它使庭园和树林充满了香气,
在它花瓣里休憩着优美和爱;
可是,想不到酷暑和暴雨袭来,
花瓣片片零落,它竟枯萎而死。
你的娇滴滴的青春也是如此,
当天和地都在赞颂你的美丽,
死神攫去了你,你已化成了灰。
这满壶的牛乳,这满篮的鲜花,
还有祭奠之泪,全都请你收下,
让你生前死后都像一朵蔷薇。
(钱春绮译)
【赏析】
这又是一首龙萨将情人比喻成蔷薇(也就是蔷薇科玫瑰花)的名诗。玛丽于1572年至1578年间夭折,龙萨为此写了一系列的诗歌来祭奠芳魂,后来补入龙萨的情歌续篇中。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诗歌中的玛丽可能并不是那位安茹的牧羊女,而是亨利三世的情人玛丽·德·克莱夫。后者于1574年夭折,年仅21岁。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无论龙萨的缪斯女神是哪一位,他通过诗篇所传达的爱慕之情、悼亡之情都是相通的。
诗歌一开始,龙萨便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引出本诗的喻体: 蔷薇。在龙萨的心目中,五月的蔷薇正是“青春的鲜花”,它们一朵朵含苞初开,娇艳欲滴,散发出迷人的光彩,连“天空”也黯然失色,嫉妒它们的美丽。事实上,龙萨不但在诗篇中偏爱蔷薇这个意象,在生活中也对蔷薇情有独钟。查理九世逝世以后,龙萨便隐居到卢瓦尔河边的修道院里,每天面对流水潺潺,以及无数朵风中摇曳的蔷薇科玫瑰花,他的才能在历尽了宫廷的繁华和喧嚣之后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第二诗节中,学识渊博、精通古典的龙萨为我们安插了这样一个典故: 在希腊传说中,玫瑰是花神克罗斯创造的。玫瑰原本只是森林中一粒尚无生命的种子,花神克罗斯偶然发现了它。于是,克罗斯请求爱神阿佛洛狄特赋予它美丽的容貌;请求酒神狄俄尼索斯浇洒神酒,使它拥有芬芳的气味;又请求美惠三女神将魅力、聪颖和欢乐赐予它;最后,西风之神吹散了云朵,太阳神阿波罗得以照耀它,并使它开花。玫瑰就这样诞生了,并立即成为花中之皇后。当龙萨写到蔷薇科玫瑰花的“香气”、“优美”和“爱”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出龙萨灌注其间的良苦用心。
然而,完美总是转瞬即逝,世间普遍存在的状态是平凡和残缺。蔷薇的艳丽早已使“天空”产生了嫉妒之心,它终于按捺不下可耻的欲望,引来“酷暑”和“暴雨”,摧毁了蔷薇的生命。玛丽的“娇滴滴的青春也是如此”。她正值蔷薇般的花期,风华正茂、美秀动人,所到之处,赢得一片片赞美和倾慕,却过早地被无情的死神“攫去”了生命,从此香消玉殒。
不过,龙萨的比喻并没有就此完结。在诗歌的最后,龙萨深情地写道:“让你生前死后都像一朵蔷薇。”玛丽活着的时候,因为自身的美貌和青春而常常让人联想到完美的蔷薇,那么死后,她凭借什么让人们记住她蔷薇般的美好?是龙萨的痴情,是龙萨的泪珠,是龙萨的诗篇。龙萨以其独特的气质,赋予这不结果实的爱情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调,使我们读罢诗歌,仍然念念不忘那位蔷薇般的玛丽。
(蔡海燕)
-
国家之治,由乎政事修举;政事修举,由乎人才众多;人才众多,由乎师道得人也;必欲师道
《国家之治,由乎政事修举;政事修举,由乎人才众多;人才众多,由乎师道得人也;必欲师道得人,必须推访延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仙院文房隔旧宫,当时盛事尽成空。墨池半在颓垣下,书带犹生蔓草中。巡内因经九重苑,裁诗又继二南风。为兄手写殷勤句,遍历三台各一通。
-
【原题】:己亥中元陪祀山陵道中奉和杨学士先生韵(四首)
-
《梅花·寒梅词》咏梅花诗鉴赏 李九龄霜梅先拆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作品赏析【注释】: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
-
黄山开苑猎初回,绛树分行舞递来。下马春场鸡◇距,鸣弦初日雉惊媒。犀投博齿呼成白,桥隔车音听似雷。不问春蚕眠未起,更寻桑陌到秦台。
-
【名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语出《庄子·让王》。虽然人在江湖上隐居,而内心却想着朝廷。表现轻生重利的思想,即轻视生命而看重名利权势。江海:指隐居的地方。魏阙:古代宫门外的阙门,代指朝廷。
-
胜地初相引,余行得自娱。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细草称偏坐,香醪懒再酤。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作品赏析【鹤注】诗云“醉归应犯夜,可怕执金吾”,当在长安作。李金吾,李嗣业也,时嗣业为左金吾大将
-
[西班牙]加夫列尔·米罗/著朱景冬/译《老鹰和牧羊人》全文赏析
老鹰和牧羊人[西班牙]加夫列尔·米罗 著朱景冬 译作者简介加夫列尔·米罗(1879~1930),西班牙小说家、散文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我朋友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意思】天长地久都有个尽头,惟有此恨是不会有断绝的时候。谓唐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抱恨之深长。天长地久有时尽,现在多用来说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