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的写作手法
写作时有些地方点明,有些地方渲染的写作技巧。
点染本是画家的手法,绘画时,配上背景和着色叫点染;人物画以人物为主时,配上景物就是点染。借用到文章写作上,一般先点明主旨、感情,再用景物渲染、烘托,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如柳永的词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头两句,先点明“念去去”,后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样景物来渲染,衬出远别的离情。后四句,先点明“伤离别”,再用“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烘托出清秋节伤离别之情。这片词连用点染,回肠荡气,感人至深。叙事文中,在叙述主要事件外,再配上一些陪衬的话或细节也属于点染,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人物也更加突出。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作者对草地艰难行军的渲染,对倒霉的鬼天气、伤员又病又饿的渲染,以及对“那同志”临终嘱托的渲染,全可以看作画面上的背景。而“那同志”“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地擎着,象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一细节,在画面上则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在用漫画笔法描状人物外貌时,运用点染手法,往往能最集中地反映关键部位,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深深刻入读者心中。如契诃夫套中人里别里科夫的“套子”,鲁迅阿Q正传中阿Q头上的癞疮疤,经过作者漫画式的勾勒,人们对他们可笑的外表,畸形的性格特征有了难忘的印象。
-
【名句】人之所取畏者 ① ,衽席之上 ② ,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 ③ 者,过 ④ 也。 【注释】①所取畏者:所应当畏惧的事。②衽(ren)席之上:衽席,床席。衽席之上,是指色欲之事。③戒:戒备。④过
-
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概。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崖口上新
-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竹簟水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作品赏析原题: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
-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
早晨下达的政令,到晚上就更改了。形容政令多变,使人无所适从。源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汉文帝时,官僚、地主、商人对农民进行残酷压榨剥削,农民生活极端困苦,四处逃亡。晁错对此感到担忧,便上书文帝,反
-
宋·曾敏行 1 东安一士人喜画 2 ,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3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 5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 6 ,则踉跄逐之 7 。以
-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三、其四、其五)》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生长庚。 渔人收筒未及晓,船过唯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
-
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二十岁应进士试,十试不第。命运对他是过于残酷了。当初赴举时,在钟陵(今江西进贤)筵席上与妓女云英相遇。十二年后,仍然穿着举
-
[唐]聂夷中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谓言骨肉亲,中门如异域。出处全在人,路亦无通塞。
-
愚公移山 毛泽东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