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之元结《唐亭记》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元结唐亭记
浯溪之口1,有异石焉。高六十丈,周回四十余步2。面在江口,东望浯台3,北临大渊4,南枕浯溪。唐亭当乎石上。异木夹户,疏竹傍檐,瀛洲言无5。由此可信。若在亭上,目所厌者6,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吹松;霜朝厌者6,零雨;方暑厌者8,清风。呜呼,厌不厌也9,厌犹爱也。命曰10:“唐亭”。旌独有也11。
【注释】 1浯( wu无)溪:水名,在湘江之南,北汇于湘江。2周回,周围,绕石一周。 3浯台,台名,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4大渊:指洞庭湖。 5瀛洲:传说中的仙山,仙人所居之地。 6厌:本是饱的意思,引伸为满足。 7霜朝:指秋季。 8方暑:指夏天。9厌:厌倦。 10命:命名。 11旌:表彰,表明。
【今译】 浯溪溪口,有块奇异的石头。六十丈高,石围四十多步。面对着湘江口,东面与浯台相望,北面下临洞庭湖,南面俯视浯溪。唐亭就建在这块石上。亭门两旁是珍奇树木,稀疏的修竹依傍着亭檐,我相信连仙界也没有这样的胜境。如果在亭上,大饱眼福的是那远处的山峦和清清的流水;充满耳际的是那悦耳的水流声和清风送来的松涛声;秋天观赏淅沥的细雨,夏天享受清凉的微风。啊,这景致使人满足而不厌倦,久留尽兴也还是喜爱而不忍离去。所以我给亭子起名叫“唐亭”,表明只有我才能领略这样的胜境。
【总案】 唐亭在今湖南省祁阳县西南,元结在浯溪铭序中说:“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名浯溪。”唐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名文,文章简短,颇具特色。
文章开头用了四十一字先点明唐亭的地理位置。它建筑在六十丈高的巨石上,北面是碧波万顷的洞庭湖,面对着滔滔东流的湘江,南面俯视北去的浯江。周围江水环绕,唐亭高高突兀其间,引起读者无限向往寻幽之情。接着写近景,以“异木夹户,疏竹傍檐”八字,写出唐亭胜过仙境。它虽建在石上,但却竹木掩映,生气盎然,是一片葱茏青翠之所在。游人置身亭上,目见远山睛川,耳闻水声吹松;沐秋天之零雨,浴夏日之清风,无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最后作者以“旌独有也”四字作结,言外之意是这种美景,只有作者才能领略体味,更给唐亭胜境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 ① 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② 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七) 注释 ①不忍:不忍心,圣人君子怜悯弱小的慈悲之心。②远:远离。 【译文】 孟
-
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箸箸适我口,匙匙充我肠。八珍与五鼎,无复心思量。扪腹起盥漱,下阶振衣裳。绕庭行数匝,却上檐下床。箕踞拥裘坐,半身在日旸。可怜饱暖味,谁肯来同尝?是岁大和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孟郊的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上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下一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译文: 慈母手中拿着缝纫线,为游子做衣衫。 在离行前,密密地缝,担心归来会迟迟。
《予连日奔走吏事蚤出暮还君然兄数赐临问乃不赏析》
【原题】:予连日奔走吏事蚤出暮还君然兄数赐临问乃不果一见辱遗佳句谨依韵和酬
-
所思在梦寐,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②不见少微星,风霜徒夜吟。③ 作品赏析①诗题一作“宿扬子津寄刘处士”。扬子津:古渡口名,在江都以南长江北岸,为渡江要津。②茅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这几年来,报章上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但为了这些,便来开口或动笔的人是很少的。只有新近秦理斋夫人及其子女一家四口的自杀,却起过不少的回声,后来还出了一个怀着这一段新闻记事的自杀者
-
【3296】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于洪君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8 2万字,2017年7月第1版,40元)△上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下篇:担起
-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亚司河海
-
国风·周南·桃夭无名氏【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2]。桃之夭夭,有蕡其实[3]。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