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②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释】 ①潘、郭二生:潘,潘大临;一说是潘丙(潘大临之叔),沽酒为生。郭,郭遘,卖药为业。均是苏轼在黄州的朋友。女王城:指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一说是楚王城的讹称。前韵:指苏轼元丰四年所作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诗。②酽(yan艳):浓,味厚。③赋招魂:古有招回死者灵魂的丧礼,也可招生者之魂。楚辞有招魂篇,相传宋玉因屈原忠而遭斥,魂魄逸散,作此篇以招回其魂。赋招魂,即写招魂,喻指招作者回京。
【译文】 寒意袭人,是东风未肯吹入黄州东门?咱们信马徐行,仍到去年游过的村庄寻春。寻春人像秋雁南飞般准时而来,往事却如春梦逝去了无踪痕。让咱们畅饮三杯浓浓的江城米酒吧,白发野老相对一笑彼此感到温馨。已经约定年年在此地迎春会饮,老朋友不必赋招魂诗篇招我返回京城!
(闻 涛译)
【集评】 清·纪昀:“三四警策”。(纪批苏诗卷二十一)
清·方东树:“此诗无奇,开凡庸滑调。”(昭昧詹言卷二十)
【总案】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日。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前往岐亭,潘、郭等友人送至女王城,苏轼曾作七律一首。一年后今日,苏轼寻春出郊,重游旧地,往事如烟,不胜感慨;同时作者又能随遇而安,不以为悲,吐属放达。其中“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联,对仗圆转妙成,为人称道。
-
古文观止·魏晋南北朝文·庾信·《哀江南赋》序
-
【提示】 刘邦(前256—前195),是灭秦的主要人物和楚、汉相争的最后胜利者。刘邦出生平民,年轻时当过亭长,参加起义被推为沛公,灭秦封汉王,击败项羽后登上皇帝宝座。他晚年诛灭异姓诸侯,并采取一系列措
-
[晋] 陈 寿 先主屯新野 ② ,徐庶见先主 ③ ,先主器之 ④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⑤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 ⑥ ,不可屈致也 ⑦ ,将军宜枉驾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三幕话剧。曹禺著。写于1936年。剧本描写农民向土豪复仇的故事。主人公仇虎,全家为恶霸焦阎王所害;十年后,他从狱中逃出,来到焦家复仇,不料焦阎王已死。出于对焦阎王的强烈仇恨和“父债子还”的封建观念,仇
-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
-
初秋,傍晚,暑气氤氲,行人稀少。站在空旷洁净的兰农园里,呼吸也变得空旷洁净起来。抬头望。西方已没了晚霞,仅余几抹极淡的蓝白色,浅浅
-
子昔少年日,气盖里闾侠。自言似剧孟,叩门知缓急。千金已散尽,白首空四壁。烈士叹暮年,老骥悲伏枥。妻孥真敝履,脱弃何足惜。四大犹幻座,衣冠矧外物。一朝发无上,顾老灵山宅。世事子如何,禅心久空寂。世间出世
-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① ,见秦质子异人 ② ,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 ③ ?”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 ④ ,不得暖衣余
-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出处】唐马戴《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 【意思】薄暮时分,秋风摇曳。傍晚的雾气在江面上缓缓飘游聚集,捎带着侵人的寒意。夕阳西降楚山,泛着淡黄的 光茫。诗句清超、空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