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名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致虚极, 守静笃:“虚”, 形容心灵空虚的境况, 喻不带成见。致: 推致。“极”和“笃”意思相同, 指极度、顶点。“虚”“静”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 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 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 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 以恢复心灵的清明。作: 生成活动。复: 返, 往复循环。芸芸: 纷杂茂盛。芸芸, 常用来形容草木的繁盛。归根: 回归根本, 本原。复命:“命”, 虚静的本性。复归本性。常: 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的律则。明: 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 对于这种律则的认识和了解, 叫“明”。容: 宽容, 包容。全: 周遍。天: 指自然的天, 或为自然的代称。
句意: “致虚”和“守静”的工夫, 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 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杂杂, 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 静叫做“复命”, 复命叫做“常”, 了解“常”叫做“明”, 不了解“常”, 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了解“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的, 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 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 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 按“道”而行才能长久, 终身无殃。
春秋·老子语,出自老子·十六章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坎卦是《周易》第二十九卦,由两个经卦(三爻卦)坎组成。经卦坎象征水,卦义为险,因此别卦(六爻卦)坎就是表示重重危险。
-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祖上没有任何家底,只留下了三间土坯房,翻身过好日子的盼头似乎遥遥无期。 日子穷,都在过,而且要有脸面地过
-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隔篁竹 3 ,闻水声,如鸣珮环 4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5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6 ,为屿,为嵁 7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银杏叶和教师,内容包括银杏在古诗词中的寓意,关于银杏叶的古诗词,秋天银杏古诗词。1.宋 王 维《辋川二十泳.文杏馆》文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2.宋 欧阳修 《鸭脚》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
-
寂寞一双鹤,主人在西京。故巢吴苑树,深院洛阳城。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谁怜好风月,邻舍夜吹笙。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主人朝谒早,贪养汝南鸡。
-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起来
-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
-
接到晓青快递来的其新著《高原长歌》时,我其实早有心喜准备。因为早在2008年12月22日在现代文学馆由网时读书会主办的一次诗歌朗诵会上,我
-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