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骝马》(北朝乐府民歌)原文、鉴赏和赏析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这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是曲调名,与这首歌辞在内容上无关。北方民风质朴豪爽,其民歌也多有“快人快语”、“直言直语”的艺术特点,不像当时南方民歌那样委婉含蓄,但这首诗却是个例外,它采取的是“通篇比兴”的手法。乍一看来,全诗写的无非都是飘落远方的树叶,但内中却别有寓意寄托,需要读者自己去思索,去领会,去“解码”。就字面上说,这首诗是非常浅显,非常通俗的:那一片片树叶,本来好端端地长在“山头树”上,树是它们的家,山是它们的故乡。但蓦地一场暴风,一阵狂飚,活生生地把它们从树上刮落,从山上吹走。这可怜的树叶,无力反抗那横暴的狂风,一任它的摆布,被吹卷出千里万里,飘落在他乡异域。俗话说:“叶落归根”。它们留恋那生它们的大树,养它们的高山,渴盼着重新归去。但是,如果我们的理解仅此而止,那么这首诗将没有任何意义,诗人也用不着去写这种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草木无情,描写草木的人却是有情的,他的全部悲怨愤懑,正是借助于这无情之物发泄出来。当时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却战争频繁不断,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始终。战争,驱赶着人民去服兵役,转战千里;逼迫着人民躲避战祸而流亡四方,甚至被敌方掳掠而离乡去国。诗中所描写的无知无识的落叶的命运,正是人民上述种种悲惨遭遇的象征。那自然界的急风狂飚,多么像人世间摧毁一切的战争,又多么像那发动战争祸害人民的残酷无情的统治者!风吹落叶,一去千里,正是人民流亡转徙的写照。如果连无情草木亦知愁,无情落叶亦恋根,那么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又怎能不思念那世世代代养育他们的家国,不渴望那安定和平的生活呢!总之,表面上全写落叶,实际上分明是全写灾难深重的人民。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构思之巧妙,寓意之深邃,就显而易见了。至于全诗语言的质朴如话,意境的苍茫寥阔,与明丽婉媚的南方爱情之歌相比,又别有一种风味,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也是自不待言的。
-
【原题】:嘉熙四年九月奉诏改明年元为淳佑闰十二月降德音
-
典源出处 《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胥死之后,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
-
【朱注】此诗或刻杜诵,载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今载子美集中。《文苑辩证》两存其说。【鹤注】公有《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称其为诗流,与此合意,岂其未到官而死耶,当是至德二载作。今按:此诗不及乱离中语,恐非长孙九侍御也。周置御史,掌邦
-
唐·李白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
-
作者: 王之文张国生刘桂兰 【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
-
《汉魏六朝散文·刘琨·为并州刺史到壶关上表》原文鉴赏
-
马致远她她她,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
-
香球趁拍回环叄?ㄕ蹬籽踩〈畏伞W匀氪豪次赐?恚?悄芤谷ザ老裙椤
-
《集古录》是专录历代石刻的金石学著作。原名《集古录跋尾》。宋欧阳修撰。书成于嘉祐六年(1061)。当时即有庐陵刻本。清收入《四库全书》,另有光绪丁亥校刊行素草堂藏版本等。 欧阳修 (1007—1072
-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投。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