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鉴赏】 “礼”之一字,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多有涉及。孔子说:“不学 礼,无以立。”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则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其义或为“礼法”, 或为“礼节”,或作“秩序制度”,或作“和谐节制”,在不同场合下义理也各 有不同。
荀子认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包括衣食、起居、出行等都应 依礼而行,依礼而节,否则便会使身躯不适染病,生命不得安乐。举例而 言,荀子·大略篇中载:“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古代男子娶 妻时“请期”、“亲迎”的日期是由礼制严格规定的,更甚者,礼对婚后的男 女之性、床笫之事,同样有所限定——“十日一御”,这种礼制不是对人性 的压抑迫害,而是为了体现“君子节于内”的道理。若人于房事不依礼节 制,则容易纵欲从而导致百病遍体横生,生命自然就不得安乐了。庄子 说:“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至 于人在社会交往行为中的态度、言谈、举止亦须通过礼来约束引导,不然 就会陷入进退失据、邪僻野蛮的地步。当这些循礼之人由个体汇聚为族 群,乃至形成国家这个整体后,私人之“礼”就转化成公众之“礼”,即整个 国家的秩序与制度,大众社会生活中所必须依守的共通的行事准则。若 国家没有礼治,就会使人无差等区别,各争所欲,最终就会让国家动荡不 宁,人民无所适从。荀子在礼论篇中对“礼”有过明确论述,他说:“礼起 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 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 曰:贵 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种不同阶层之间的差等区 别,就是“礼”在先秦生活中的实际体现。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谓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三家者以雍彻,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鲁国大夫在观舞与宗庙祭祀 中都用了不属于自己本分的天子之礼,其僭窃之罪,既体现了春秋末鲁国 国政旁落、国力卑下的情况,也为战国天下纷乱之世现出了一丝征兆。
现代社会虽然已经摆脱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压迫人性、歧视 人权的礼法制度也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但仍有一些旧的“礼制”需 要我们传承下去。荀子所提出的“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 无礼则不宁”,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意义,应当更侧重于依礼节制养生,以及 遵循于人伦长幼之序上,一则以使自己的生命、身体获得安适,二则如孟 子所说,当以辞让之心为“礼”之发端。若我们在生活中多以孝亲、尊师、 爱幼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那在这物欲横流的浮躁且淡漠的社会中,也能 多寻得一丝关怀与安慰吧。
-
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
-
【作品提要】 佩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礼邀请了众神赴宴,却落下了不和女神埃里斯。埃里斯为了报复,将写有“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字样的金苹果扔在宴会上,引起赫拉、雅典娜和阿芙罗狄忒三位女神的争执,宙斯让她们找特洛
-
清官、好官之难为,自古皆然。两篇文章所写三位好官李梦登、中牟县李县令、鲁亮侪,其经历、命运皆令人同情。
-
作者: 王正志 【本书体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经典80首,内容包括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全文,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必背80首古诗。《长歌行》汉代: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
-
芣苢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
青年是人生的王者,代表着人生的春天和华丽。他们面对时代的变革,积极拥抱挑战,追求梦想。青春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应该珍惜这段宝贵时光,不断学习成长,为自己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也是人生之华。
-
【原题】:鲍融州病足叩谒适遇孝若示融州菊诗和篇次韵呈
-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
-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作品赏析莫将:一作不嫌。深感杏花:一作深与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