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沁园春》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事多,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题下有小序云: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从小序来看,这首词主要是赋灵山齐庵的。灵山,在江西上饶县境内,共有72峰,“其上有龙池瀑布,高悬百丈,绕郡郭而入于江”。古人说: “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历来被认为是国内名山之一。因此1194年他再次罢官后,便选灵山佳处,修建了一所茅庐,作为栖身之地,名之曰“齐庵”。在齐庵即将建成时,作者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主要写灵山雄伟峭拔的气势以及齐庵周围小桥流水、苍松翠柏的优美环境,衬托出作者不满意投闲置散的愤慨心情。词的下片,写灵山给人的种种令人欣慰的感受,展望偃湖筑成后的良辰美景,表达了作者的旷放胸怀。
在比兴方法的运用上,这首词确实是富有创造性的。比如开头三句,就是采用以有生物比无生物的艺术方法,描绘灵山群峰的气势的。“叠嶂”、“西驰”,描绘灵山群峰的走向和态势。“驰”字本来是描写骏马的,作者用它写山,就赋予了灵山以“景象皆奔驰”的态势。作者又以“万马回旋”作比,描写灵山峰回路转,突然折而向东,使人从千万匹骏马改变奔驰方向的生活经验中,体会出灵山改变走向的那种雄伟磅礴的非凡气势。
在这首词中,作者不但运用了以有生物比无生物的方法,把静的景物化为动的画面,而且还运用了以人拟物的方法,使那些被比拟的无意识的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感情色彩。比如下片开头“争先见面重重”二句,本来是写雾消峰出以及山峰给人的沁人心脾的感受的,作者却以经常用于描写人的活动的“争先见面”四字作比,这就不仅使人从语感上觉得灵山群峰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少年见了亲人便一拥而来一样,给人以亲切热情、朝气蓬勃的感觉,同时也使人感到仿佛亲自登上灵山,领略了那红日东升、朝气扑面而来令人陶醉的境界似的。接着,作者又用两组对称的拟人句式,描绘了灵山峰的气派和容止。“似谢家子弟”二句,形容灵山到处布满了青翠的松柏,就像东晋贵族谢安的子侄们穿戴上庄重大方的衣冠一样,是那样挺拔俊秀,奇丽多姿; “相如庭户”二句,是写灵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苍苍茫茫,千姿百态,犹如司马相如赴临邛时车骑如云,让人觉得它风流潇洒,巍峨壮观。
在大量运用比兴方法的同时,此词还用赋的方法对灵山齐庵作了铺陈和描叙。词的上片,大部分是用赋的方法叙写的。“正惊湍直下”四句,写初入灵山所看到的悬泉飞泄、珠雨飘洒、小桥横截的动人景色; “老合投闲”三句,既写出了齐庵周围古木参天、苍松掩映的幽雅景致,又抒发了作者不满投闲置散的愤慨情绪。“吾庐小”三句,引出齐庵,回扣词题。
-
【原题】:以使事过成都讫事而归虞万州成都尉高表史拉访灵泉宰高表史风雨连明遂谒朱祭酒祠即事赋
-
林则徐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小丑跳梁谁殄
-
石城除击柝,铁锁欲开关。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垂老孤帆色,飘飘犯百蛮。军吏回官烛,舟人自楚歌。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作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的细雨欢快,内容包括描写"细雨"的古诗词,描写细雨的古诗词,描写雨欢快活泼的诗句。1.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释义: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
-
《木兰花/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柳永 虫娘举措皆温润。 每到婆娑偏恃浚 香檀敲缓玉纤迟, 画鼓声催莲步紧。 贪为顾盼夸风韵。 往往曲终情未荆
-
怀人之作,在古诗词中是多得数也数不清,要做到不和别人雷同实在不容易。袁去华这首《 安公子》就以其构思别致、章法新颖而独有特色。 这首词从写初春景色入手:那嫩黄色的新柳带来万物苏生的消息,同时也使词人胸中思家的种子急剧萌芽,生长。看见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青楼曲(二首)王昌龄【原文】其一白马金鞍从武皇[1],旌旗十万宿长[2]。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人建章[3]。其二驰道杨花满御沟[4],红妆
-
作者: 王瑞明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一部较完备的全国
-
【原题】:磨茶寄罗池一诗随之后以无便茶与诗俱不往今谩录于此过便焚切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