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曲(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青楼曲(二首)
【原文】
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1],旌旗十万宿长[2]。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人建章[3]。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4],红妆缦绾[5]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6],夫婿朝回初拜侯[7]。
【注释】
[1]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2]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3]建章:建章宫的省称。由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4]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5]红妆漫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wǎn):盘绕起来打结。
[6]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骑(jì)—人一马称为一骑。
[7]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
【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690—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屡试不第,直到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天宝中被傍谪龙标尉,在安史之乱中被杀。
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与王之涣等人齐名,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全唐诗对王昌龄的诗作评价极高,称他的诗“绪密而思清”。因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最为出色,所以后人也称他为“七绝圣手”。有文集六卷传世。
【赏析】
青楼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两首,均为七言绝句。组诗描写了少妇在家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大军胜利归来的盛大场面,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国力强盛。
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马上的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
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让人联想到唐朝前期的强大国力。
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
【原题】:刘乾耀绍原昔同里巷以贫见过愧无以副其意辄成四韵为别
-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
九龠集 明万历刊本《九龠集》 序书影 明万历刊本《九龠集》 正文书影 明代别集。十卷,别集四卷。题“华亭宋懋澄幼清甫著,友人姚用晦甫校”。作者宋懋澄(1569—1622),字幼清,号稚源,一作自源,松
-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保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
《河传》·柳永 柳永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芙蓉深浅。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曲终人不见。 这首词描写江淮水乡的采莲女。上片写她
-
日本近现代文学重要流派之一,堀起于大正末年的20年代中叶,解体消失于20年代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在西方出现了两股主要的文艺思潮:
-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金鱼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溪桥晓溜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出城三日
-
偶因携酒寻村客,聊复回车访薜萝。且值雪寒相慰问,不妨春暖更经过。翁居山下年空老,我得人间事校多。一种共翁头似雪,翁无衣食自如何。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注:公即给事中珽之子也。饥穷老病,退居此村。
-
张晓风《春之怀古》原文 每一片绿叶,都在叙述着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绿叶,就有多少个春天的故事。而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故事又是如此地不同凡响。如果说,太阳与人的光合作用,孕育出了一片又一片天地间的绿叶,
-
古文观止·左传·阴饴甥对秦伯 十月,晋阴饴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