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元稹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元和十年(815),在元稹任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期间,白居易先写过一首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那诗是写白居易在赴江州途中,长夜孤舟,因而把好友元稹的诗当作旅途伴侣,拿到灯前来读。但由于“书当快意读易尽”,好友的好诗,一气读完了,但天还没亮。这时,他读得眼也疼了,便将灯熄灭。但由于与作品产生共鸣,心潮澎湃,诗人怎么也睡不着了,只好暗坐而待黎明。这里,元稹诗“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就是对这段事由的概括。“君”指白居易;“暗泊”,指左迁之途,无侣为伴,寂然无声;亦指舟泊江上,“灭灯犹暗坐”。“西江”,指长江,长江西来,故称西江。这两句,要着重理解的是次句“闲诗”二字。“闲诗”,有闲之诗,无价值之诗。这实际既是一种自谦,也是一种牢骚,说自谦,是因元白早岁都热衷于政治革新,并努力通过文学活动推动这种政治革新,他们的诗意,往往以世上不平之事兴于怨刺嗟叹,动人心扉,何“闲”之有?友人读之直到“天欲明”而不眠,便说明诗之魅力与感人至深。说牢骚,是因许多怨刺谏诗,常遭“仆之所重,时之所轻”之遇,良苦用心,不为世人所知,故以“闲诗”名之。
后两句是写自己读白居易的诗:“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通州”,今四川达县,当时元稹为通州司马。这是以地名代指元稹。“还不睡”,是说自己读白居易的诗,越读越有味,越读越受感动;这时,只听满山风雨飘飘,满山杜鹃的啼鸣之声。这“满山风雨杜鹃声”,和白居易的“逆雨吹浪打船声”一样,都是以景结情的好诗句。白诗写逆风吹浪扣击船舷,正和汹涌澎湃的心潮相应和,此起彼伏,难解难分;元诗写“风雨杜鹃声”,是为了表现读白诗之后,时而心情激动,时而心绪悲凉,这正与“满山风雨”相契合;而“杜鹃声”,又借“杜鹃啼血”之典,和“不如归去”的啼鸣,表现了诗人心中悲苦和念友思乡的切肤之痛。而两诗的结尾如此相似,又表现了两位好友互相怀念、互相安慰、互相支持的深挚情怀。
-
《牡丹·烛影摇红月下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刘壎
-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
-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
-
摄事衰年力不强,谁怜岑寂卧斋坊。青苔点点无人迹,绿叶阴阴覆砌凉。玉宇清风来处远,仙家白日静中长。却视九衢车马客,自然颜鬓易苍苍。
-
绿树满褒斜,西南蜀路赊。驿门临白草,县道入黄花。相府开油幕,门生逐绛纱。行看布政后,还从入京华。
-
《海棠·月上海棠慢咏题》咏海棠诗鉴赏 曹勋东
-
方孝孺 微雪初消月半池 ① ,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 ② ,未许寻常草木知。 【注释】 ①初消:刚刚开始融化。月半池:月影照满了半个池塘。②天心:天意。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
-
溅溅漱幽石,注入团圆处。有如常满杯,承彼清夜露。岩曲月斜照,林寒春晚煦。游人不敢触,恐有蛟龙护。
-
金刚波若傲吏非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往来迷处所,花下问鱼舟。[一作孟浩然诗] 作品赏析金刚波若傲吏非吏:一作傲吏非凡吏。
-
老虽可憎还可嗟,病眼眵昏愁看花。不知花开桃与李,但见红白何交加。春深雨露新洗濯,日暖金碧相辉华。浮香著物收不得,含意欲吐情无涯。可爱◇帘静相对,最宜落日初西斜。时倾锡壶共斟酌,及此蜂鸟方諠哗。凡花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