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行 ( 一作宣州清溪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
斯须之敬斯须之敬 【原文】 今公私宴会,称与主人对席者曰席面[1]。古者谓之宾、谓之客是已。《仪礼·燕礼篇》:“射人[2]请宾,公曰
-
大合唱单位紧急排练大合唱,居然把五音不全的我也拉上了。要音没音,缺声少韵的,我要爆炸了,对着声乐专家的美女破音烂锣地吼:“我怎么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甲骨文书古诗词对联,内容包括甲骨文对联书法作品欣赏,甲骨文对联,求解,潘主兰甲骨文《对联》。董作宾《甲骨文对联》
-
石唐仙室紫云深,颍阳真人此算心。真人已去升寥廓,岁岁岩花自开落。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四字丹书万仞崖,神清之洞锁楼台。云深路绝无人到,鸾鹤今应待我来。
-
一月道场斋戒满,今朝华幄管弦迎。衔杯本自多狂态,事佛无妨有佞名。酒力半酣愁已散,文锋未钝老犹争。平阳不独容宾醉,听取喧呼吏舍声。
-
兔置 作者: 王世民 【本书体例】
-
《昆昌与昆平》 《昆昌与昆平》,泰国长篇叙事诗,原为阿瑜陀耶王朝二世时期(1317~1371)据民间口头流传而成,后在泰缅战争中散失。到曼谷王朝二世时,国王纳帕莱及诗人顺吞蒲、通育等10余人根据民间艺
-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①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 契丹 ② ,与吾约为兄弟,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有薇字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有‘薇’字的古诗句~,含有“薇”字的诗词,含有“薇”字的诗词。【原文】采薇采薇1,薇亦作止2。曰归曰归3,岁亦莫止4。靡室靡家5,玁狁之故6。不遑启居7,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
-
云雨三年别,风波万里行。愁来正萧索,况见古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