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水钓客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石涛
秋水湖天一色,钓船点破沧浪。
落月钩在渔手,至今冷笑声长。
【评说】
本诗选自寒松阁主藏石涛山水钓客图题诗。
秋天,湖水上涨,漫出湖堤,近处的几株疏柳,早已为洪水淹没了一半,飘瑟的芦苇,仅见水面之上的尖梢,凌风而抖动。远处的一抹山脉,蒙上浓重的水气,十分模糊,乍看,犹如水天相接,远山只有些许的淡痕罢了。天色逐渐晦暗,茫茫的湖面上,本是平静如镜,两艘渔舟划过,点破沧浪的平静,泛出一层层涟漪,向外扩散。船上钓叟,手握渔竿,互视对语,忽而一阵长长的冷笑划破月空,打破了湖面的凄清冷寂,在湖山间回响震荡。
画中的钓叟真在为生计而垂钓吗?像这样洪水泛滥的傍晚时分,更兼之手握垂竿不入水,冷笑长声,根本非渔民所为,可见他们是江湖逸士,别有心事。长长的冷笑,发泄出对世俗的极端不满和厌倦,这正是石涛的自我写照。他早就为山水清音所动,一直希冀归隐耕钓,在题画山水中他就说道:“山水有清音,得者寸心是。寒泉漱石根,泠泠豁心耳。何日我携家,耕钓深云里。念之心弥悲,春风吹月起。”
石涛这首题画诗不仅极为简练地勾勒出画面陡峭冷峻的意境,更点化出一个令人低回不已的诗境,为画境作了一个极好的注解。石涛曾云:“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在这幅画中,作者无不将自己心中悲凉凄怆的生命情调与浩渺的自然景致交融,情入于景,景中见情,使人看去,不知是情是景。因为二者早已水乳交融,对此,作者也不禁感慨万千,题写此诗以抒发感慨。
-
国学名句“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出处和解释
【名句】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述赦》。国家没有永久的太平,也没有永久的混乱。法令能够推行,国家就能太平;法令废弛,国家就会混乱。说明治理国家必须加强法制
-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
-
双姻缘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双缘快史》。四卷十二回。题“笑花主人编”,其真实姓名和生平事迹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仅存清改过轩藏板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朝正德年间,朝中权奸高嵩号寿昌,
-
用哪些成语来概括古诗词(用成语或古诗词来概括大戈壁的特点至少5个)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用哪些成语来概括古诗词,内容包括下面些古诗要用成语来概括,用成语或古诗词来概括“大戈壁”的特点(至少5个),古诗句用成语概括。成语:猿鹤虫沙 飞沙走石 飞沙走砾古诗词: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
-
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左三点水右谲去言字旁】。孤鳞安得宁。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处】唐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 【意思】接近黄昏时分仍然望不见友人,诗人心中不由生出淡淡的哀 愁,然而转望四周,清秋时节秀丽的山光又使诗人逸兴稍起。诗句描写
-
北楼千尺午犹寒,冉冉飞尘不可干。横望沧溟了无际,贵人休向画图看。
-
司马迁陈胜者,阳城(1)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2)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3),辍耕之垄上(4),怅恨久之(5),曰: “苟富贵,无相忘(6)!”佣者笑而应曰: “
-
名言: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注释: 起: 振兴。八代: 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八朝。济: 补救。溺: 沉沦。 句意: 韩愈的文章改变了东汉以来散文发展衰微的局面,他的道德补救了天
-
这首词写男子对情人的怀念。 上片追忆与女子初次见面的情景,由“忆昔”领起,“花间初识面”,含义有二:一是所见之地在花下;二是所见之人,面亦如花。“红袖”二句正面写女子的娇羞之态;“石榴裙带”三句写其细微动作,侧面表现她的柔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