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鉴赏和解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选自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邓广铭先生认为最迟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或云作于早年任江阴签判离职后漫游吴地之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淡的两笔就勾勒出一幅吴地村景:一座矮小的农家茅舍,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溪边泛着一片嫩绿的草。这里写的是农家环境。接着写茅屋的主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醉里”二字的主语是谁,有人以为是诗人自己,也有人以为是白发翁媪。依前者此句是说诗人自己在醉中听到有人操着吴语在亲昵地对话,依后者则是说两位老人半酣之中互相逗趣。不管作何解,都无碍于这一句表现语音的美妙。细细品味,这种美妙是多方面的。其一,吴语自古细软柔媚,平常说来就有轻绵之韵味;其二,此时是两人交谈,相语比独言更富于情境;其三,此时又非一般性对话,而是老夫老妻在互相饶舌哏逗,语中自有恩怨尔汝之温情;其四,老人们齿豁唇软,说起话来,声气平和。如此之语音,具有十足的韵味。加之是在微醉半酣中说来(或听来),其动听悦耳之处更不难想象。难怪词人对之感到惊奇:“白发谁家翁媪。”这是倒卷笔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惊赏之情。在整个上片中,前两句写农家风景,后两句写农家主人;前两句写色,后两句写声;前两句景象闲静,后两句情态宛然,所以简淡之笔不失为生动。
下面紧接着翁媪依次写三个儿子的活动。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显然,辛弃疾取法这首民歌,易三妇为三儿,用来表现普通农家的生活。大儿、中儿各乐其事,小儿溪头卧玩,以及透过他们的活动我们可以想知的溪边之豆苗、门前之鸡群、水面之风荷,与上片的翁媪之语一起构成了一幅淳朴、安宁、平静、和乐的农家生活图景,散发着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其中写小儿的童稚情态,生趣可掬。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江南农村的风俗画。作者先简淡地勾勒出庄户环境,接着选择了老少两组镜头,表现出农家生活的淳朴、和乐,其中洋溢着作者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赏悦。语言明白自然,风格清新淡雅。
-
《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 ① 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②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 ③ 枕损钗头凤。 ④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⑤ 【注释】 ①柳眼梅
-
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金·尤内斯库*的三幕喜剧,是“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品之一,又译为《阿美戴或怎样摆脱它》。1954年4月14日,
-
【原题】:溪亭春日二首借屋三间俯近郊,溪流如练绕兰皋。聊同彭泽归栽菊,肯向玄都问种桃。别久心情浑漫浪,相看须发转萧骚。只因旧学荒尤甚,政藉谈余为栉薅。
-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
一把躺在老屋门前抽着懒筋的锄头,一粒阳光中慵懒的微尘,一只从溪里摇上来的歪着眼的鸭子……这些都告诉我,这是一个在不断变色的乡村大地
-
【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注释与译文]民生,人生。两句的意思是:我禁不住长声叹息泪流满面,可怜我的一生是多么艰难。另一种说法,“民生”指人民的生计,下句说哀怜人民的生活如此艰难,表现诗人
-
山居杂兴百年身寄白云间,今古英雄若等闲。春扫飞花秋扫叶,不教随水过前湾。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石汉石汉,字泮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题 解】苏轼21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为官,由于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多次遭受打击,多次
-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秋山行旅,忽见临水人家,不觉触动乡心。进而感叹路远人遥,空自凝望,最后以推想今宵旅宿的凄凉况味作结。写来峰回路转,曲折尽致。 “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