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斑竹箸 刘基 朱元璋》原文、出处、述要和作者资料
刘基初见,太祖问:“能诗乎?”基曰:“儒者末事,何谓不能?”时帝方食,指所用斑竹箸使赋之。基应声曰:“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帝颦蹙曰:“秀才气味。”基曰:“未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帝大悦,以为相见晚。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一 事亦见清·褚人穫坚瓠集·乙集卷二、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四。
[述要] 刘基第一次见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朱问他:“你会做诗吗?”刘基说:“这是读书人最起码的本领,怎么不会呢?”当时朱正在吃饭,便指着自己用的斑竹筷子要刘基赋诗。刘基应声吟道:“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朱听了皱着眉头说:“秀才气味。”刘基说:“还没有完呢。‘汉朝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留侯张良,曾在刘邦吃饭时借筷子比划,出谋划策。刘基用此典。朱听了很高兴,有相见恨晚之感。
[按语] 王世贞记此后云:“此诗甚奇俊,恐亦附会话。”
[事主档案] 刘基(1311—1375) 明初大臣。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旋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至正二十年(1360)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并为筹划用兵次第,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为胡惟庸所谮,被免职,忧愤而死。一说被胡惟庸毒死。善文章,与宋濂齐名,有诚意伯文集等。
-
宋词典故·纫兰为佩 【出典】 《楚辞》战国楚·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东汉·王逸注:“纫,索也。兰,香草也,秋而芳。佩,饰也。所以象德。” 【释
-
苏轼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闇,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
-
美文(belles-lettres),《法汉词典》译为“纯文学”,法文《拉鲁斯普通名词大词典》中的定义是:“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修辞和诗歌也可以由“文学”来概括。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秋日私语美文欣赏,希望有所帮助! 秋天是个离别的季节,就连风儿也依依不舍,可是,为何只在邂逅一瞬间,那朵秋水仙便已凋零,只能听着萧瑟的秋风,静静私语……——题记 不知从何时开始,渐渐的对秋天的风雨和鸣有了特殊的眷恋。或许,只是因为秋天萧瑟的风雨使
-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
-
这首词写了一座神庙的景象。 上片头二句写出庙词的环境,境界深邃。“翠娥”二句,是写神仙们已去,空留庙宇,含有抚昔伤今之意,与崔灏《黄鹤楼》诗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意境相似。 下片写庙内清凄的景象:古画犹在,旧日仙
-
泽国梅雨余,衰年困蒸溽。高堂磨新塼,颇觉利腰足。松根百尺井,两绠飞净渌。流觞聚儿童,一笑为捧腹。清风信可御,刚气在岩麓。始知共此世,物外无三伏。长歌入云去,不待弦管逐。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涛沙少酝
-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题解代宗大历三年(768年)
-
扶桑初日映帘升,已觉铜瓶暖不冰。七种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灯。
-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意思)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内容包括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意思,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意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诗意、思想感情.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泊船瓜。第一个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离南京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第二个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
-
雪知我出已全消,花待君来未敢飘。行避门生时小饮,忽逢骑吏有嘉招。鱼龙绝技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知有黄公酒垆在,苍颜华发自相遥。 作品赏析原题:仆领贡举未出钱穆父雪中作诗见及三月二十日同游金明池始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