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风引》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诗题属乐府琴曲歌辞。引是引唱或序奏之意,后为乐府诗的体裁之一。此诗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但从诗的感情内容而言,大概作于贬官朗州时期。
首句“何处”二字问得突兀。秋风之来,乃序时使然,很难说清楚它来自何处。这犹如春天归去,不知归于何处一样。但这一问,却使读者明白,诗人正百无聊赖,且神经相当敏感。由于诗人心里老想着自己的来处(自京师处贬),因此便觉得秋风也应该有来历了。诗人本来就敏感,何况值此敏感的悲秋季节!外界有一点动静,都会引起自身的悲慨。不是吗?就在开头两句中,还暗寓着对比之意:雁能自由南飞,而自己却久留贬所;雁尚有群,而自己却孤身一人,不仅与柳宗元、凌准等亲密友人失散了,而且到元和八年(813),连妻子薛氏也不幸去世。在比较之中,愈加衬托出自己的凄凉可悲。
三、四两句仍然是抒写内心的百无聊赖和特殊敏感,但手法有所不同。不是通过比较,而是运用曲笔。唐诗训解卷六云:“秋风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词之最早。”唐诗广选卷六引蒋仲舒语云:“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最深。”这些评价都很有道理。刘禹锡遭贬以后,谤言四起,受诬实多,自然界虽然有四季的迭代,而诗人却感到自己那颗痛苦的心一直摇动于衰秋之中。宋玉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与诗人的心绪极为谐合,因此当自然界的秋风吹动庭树的时候,诗人的心灵世界之秋,立即与自然世界之秋相感应而产生透骨的凉意,相撞击而引起灵魂的震颤。“朝来”两字还告诉读者,诗人彻夜未眠,所以外界的些微动静比谁都先听到,且听得比谁都真切。由此可见,诗人的每一根神经都在痛苦中煎熬。但这一切,诗中都没有直说,只在“最先”两字中透露出来,用笔之曲,令人三叹。
-
南朝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地位最优越的,仍是门阀士族。他们世官世禄,把持选举,大修谱牒,禁止士、庶联姻,通过婚姻和仕宦两个途径,把自己
-
兵是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生死存亡,是必须认真研究的。这句话告诫我们要重视军队建设,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
俞安期《刘仙巖十咏爲张质卿赋(并序):县居》写景抒情诗词赏析
刘仙巖十咏爲张质卿赋(并序):县居刘仙巖(1),仙人刘仲远所居。抵山之半,入户旋返而上登者,爲升真洞,仲远鍊真沖举(2),咸在兹焉。左下
-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
-
羞见鉴鸾孤却。倩人梳掠。一春长是为花愁,甚夜夜、东风恶。行绕翠帘珠箔。锦笺谁托。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保
-
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荆灵芝冠众芳,安得阙亲近。遭乱意不归,窜身迹非隐。细人尚姑息,吾子色愈谨。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卑飞欲何待,捷径应未忍。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羁离交屈宋,牢落值颜闵。水陆迷畏
-
名言: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注释: 上智: 智能上等的人。下愚: 智能愚下的人。中庸: 智能平庸的人。 句意: 上等智者不经教育而有所成; 下等愚者虽受教育而无益; 平
-
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当历史揭开崇祯这一页时,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清军大兵压境,步步进逼,明政权面临
-
作者: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原文】: 时值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