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过蜀道山》
张说过蜀道山唐山水诗鉴赏
张说
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
披林入峭蒨,攀磴陟崔嵬。
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
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至万岁天册元年(695)间,张说曾两度使蜀,本诗为初使时作。当时他年仅二十余,已以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年少得志,对于“鹰扬虎视,英伟磊落,越在诸生之中,已有绝云霓之望”的诗人,更似添花锦上。这首行旅诗,在对蜀道山水移步换形的描绘中,表现出青年张说的朝气与胸怀。
阳春三月,山中百花似乎迎接着远来的诗人,展枝盛开,这明媚的春景正反映着诗人欢快的心情。然而百步九折的蜀道毕竟是险峻的,披开林莽,攀着石磴,诗人终于沿着蒨青的峭壁,登上了崔嵬的山颠。这时,眼底展现出别一番壮伟的景象。银白的云涛,在山腰中喷涌而起,一脉清江穿越束峡奔腾而来,奇险峻伟的蜀山巴水,都在青年诗人的足下,于是他不禁高歌“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自然界山山水水中那高深难究的意趣,有谁能知道呢? 只有那经历险阻,登上绝顶之人,方能体验到它邈绵无际的真精神,才能产生那与自然契合的幽远情思。不难看出,在这对山水的礼赞中,在这一问一答间,奋发着诗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宏阔意气。
张说是初盛唐际一位起过渡作用的重要诗人,所作以“堂庑宽大”称。这首早年之作,已初见端倪。“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是传诵既久的名句,佳处首先在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富于立体感的壮伟画面,山云喷薄,由下向上; 清江出峡,则由西而来,这云气江声更以丛山峻岭为背景,遂有气象万千之势。其次,这一联之佳更在全诗结构上的成功。前六句的写法虽仍不离六朝初唐山行类诗,随记一路行来景色的密丽笔法,但已剂以清空之气。诗中的景物,其实分作两层,初入山道,阳春花开的明丽景色,至次联披林攀磴的艰苦征程已被遮隔,但从“峭蒨”、“崔嵬”仍可见,诗人的意气并未中断,而正由于次联的一隔,一旦攀上山顶,方有豁然开朗的又一宽阔境界,所以在“白云”、“清江” 一联,读者不仅能感到景象的大转换,更可看到起笔的风发意气,经由“披林”“攀磴”一联的盘旋,至此又升华到新的高度。这样篇末的高唱才水到渠成,激昂嘹亮。这种写景的简净有力,这种鼓舞意气以转换景象的结构,就是前人所评张说诗中的“清空”之气,就是其初唐笔法中逗露的盛唐之音。
-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
唐宋词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②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③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④ 【注释】 ①吕叔潜:名大虬(qu
-
秩秩泽宫,有的维鹄。祁祁庶士,于以干禄。彼鹄斯微,若止若翔。千里之差,起于毫芒。我矢既直,我弓既良,依于高墉,因我不臧。高墉伊何,维器与时。视之以心,谁谓鹄微。
-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边,柳绵,被风吹上天。 作品赏析【注释】①花间体:流行于晚唐五代的一种词体,也称花间
-
[晋]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
【注释】 选自《论语·宪问》。 怨:怨恨。 尤:责备。 下学:即学下,学的是平常的知识。 上达:即达上,通达于仁义。 【赏析】 在《论语·宪问》一章里,孔子与弟子谈论一个人不为别人了解时应有的态度。他
-
尝闻继老聃,身退道弥耽。结宇倚青壁,疏泉喷碧潭。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山光纷向夕,归兴杜城南。
-
无论酒伎还是胡姬,其实都是男人酒宴上的点缀,说到底,都是为了给男人找乐子的。唐朝酒桌上的乐子离不了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她们通常是酒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艳菜。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如何教小学生改写古诗词,内容包括如何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怎么教小学生诗词改写,怎么教小学生诗词改写。“改写古诗词”是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的常见练习之一。但由于受到诗词结构、句式的束缚,不少的学生将“改写”变成了纯粹的诗句翻译。如何指导才能
-
赵壹 伊五帝之不同礼 (1) ,三王亦又不同乐 (2) ,数极自然变化 (3) ,非是故相反駮 (4)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 (5) ,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6) ?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