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苏轼《荆州十首(其一、其二、其四)》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荆州十首(其一、其二、其四)》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南方旧战国,惨淡意犹存。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
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
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
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


〔注〕 ①古姓:据太平寰宇记,古姓指吴、伍、程、史、龙、郢(武昌著姓)与卞、伍、龚(武陵著姓)。 ②望沙:后梁高季兴建楼以望沙津,故名望沙楼。北宋陈尧咨更名为仲宣楼。
【鉴赏】
苏诗各体均有极好作品,有人只重七古、七律、七绝而忽视五言,是不全面的。荆州十首是苏轼青年时期五言律诗的代表作,读过杜甫秦州杂 诗的人,都会体会出它的渊源。嘉祐二年(1057)苏轼弟兄二人同榜中了进士,但不幸四月八日母亲在四川原籍去世。弟兄两人回家葬母并守丧。到嘉祐四年(1059)九月,母丧终制,十月还朝。朝廷有几位大臣推荐苏洵出山,于是父子三人一道取水路出三峡到荆州,再改由陆路北上。沿途三人写了一百首诗文,编成南行集,后来散佚不全。这年十二月八日抵江陵驿,次年正月初五,离江陵北上。荆州十首陆续写成于这几十天中。
三峡山川的奇丽,古迹传说的丰富,在在触发青年诗人的诗思。在荆州之前,他有出峡一篇,开头说:“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联系出峡这几句,可以体会荆州十首的发端二句,简洁地写出初到荆州的感受。“游人出三峡”,看似平平而起,但联系以前诸篇,再看“楚地尽平川”一句,可见这确是诗人出峡时的特殊感受。平川和三峡正成鲜明对比,写出地形特色,用“楚地”又暗伏兴衰之感。十首诗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前提。三四两句写出水陆繁忙之景。北客南贾从纵处说,吴樯蜀船从横处说,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舟车辐辏图。在第十首中作者用“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应这两句。从诗律说,这两句用了当句对。
五六句换了句法,写荆州的自然景色。一片平原,江流其中,本来是各不相涉,但“江侵平野断”,一侵一断,就把死板的写生动了。“平野”和第二句的“平川”重了“平”字,严格讲是小疵,但没有更恰当的字替代,就任其重复,这在唐人诗中也不罕见。这一句是平视远方。“风卷白沙旋”是直视近景。水面多风,而平原的风和峡口的风感觉是两样的。这里写的是水边常有的旋风,“风卷白沙旋”,仿佛令人看到水边旋风卷起沙柱的情景。但这毕竟是平原沃野的旋风,和“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塞外风光不同。荆州是汉末形胜之地。诸葛亮在隆中答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从三国到五代,都是军事要地。中间两联全从地理着眼。结尾两句不能不作历史的回顾。一组诗的第一首结尾,对本首 说,要能结住,对后面几首说,又要能引发。这个结尾恰到好处。“欲问兴亡意”,发思古之幽情是意中事,引到即止。“重城自古坚”,似回答又似未答。“自古”二字值得玩味。说“自古坚”,既表明历史悠久,又含有“今非昔比”之意,为后面几首伏笔。
第二首紧就第一首的尾联生发。第一句就楚地的大范围说。二句收到荆州。从三国到五代,此处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从宋初到作者此时,已历一百三十多年。“重城自古坚”,还可看出从刘表起惨淡经营的用意。说“意犹存”,犹如上首的“自古坚”,言外是今日面貌已非,遥呼五句“废城”。荆州割据起于汉末刘表。刘表徒有虚名,有此大好地理形势,不敢北向以争中原,坐守观望,直到刘琮降曹,作者因此而慷慨不平。这又暗和七句“亦解观形胜”相呼应。第四句由首句“旧战国”来。战国七雄,楚境最广。而怀王疏斥屈原,身死于秦,国势顿衰,终亡于秦。想到战国形势必然想到屈原的悲愤一生,因而千载以下犹有凄凉之感。作者路过忠州时,看到百姓为纪念屈原而建的屈原塔。即以此为题写诗说:“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联系屈原塔来看,才能体会出“凄凉”二字的分量。同时这句诗又和第十首诗的结尾“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密切照应,兴亡之感,溢于言外。“废城”一联遥应一首末及本篇首二句,表明荆州历史悠久,虽屡经兴废,而旧井尚存,古族仍聚。
结尾一联,作者隐然自负有经济军事之才。“亦”字看似虚设,实则从三四两句来,使人想到屈原的抱负,以及诸葛亮的隆中对。作者在峡中有八阵图一诗,为孔明而激昂慷慨。第八句轻束吊古,颂扬当世的清明统一,从战国到五代荆南高氏,一笔带过。说“不敢论”,表明自己有这方面的才识,只是时世升平,用不着罢了。妙在一露便止,耐人寻味。这首诗以议论抒情为主,在十首中承上启下,引出荆州兴亡盛衰之事。
组诗的第四首借望沙楼的景色,寓讽于荆南高氏,因及五代群雄,写法和上两首不同。首句写明望沙楼的位置和景况,使人如见朱槛临风之胜。二句点明望沙之名,引出高氏盛时。三四嘲其畏葸无能。高氏对后梁、后唐、南汉、闽、蜀都曾称臣,时称“高无赖”,五代扰攘之季,高氏投靠多方,所以说他“非一国”,这三字形象而含蓄。“烽火畏三巴”直斥其怯懦。后唐派陶谷使荆南,高从诲曾炫耀兵力,吹嘘要伐蜀,实际畏蜀如虎。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即指蜀地,因与“一国”对偶,故用“三巴”。“战骨沦秋草”是虚想,见秋草而想象多少无辜兵士埋骨其下。暗用张籍诗“年年战骨多秋草”,但“沦”字下得沉重。“危楼倚断霞”实写,点明当前景物,和“朱槛”句呼应。朱槛重楼与断霞相映,倚槛临风,景色全收眼底。然霞上着一“断”字,既是自然景色,又和历史兴亡若接若连,引人遐想,这是作者着意修辞之处。“百年豪杰尽”,一句推开。五代乱离,群雄已矣,总束历史。“扰扰见鱼虾”乃当前所见。这尾联和第二首“升平不敢论”在意义上相关连。查慎行以为,鱼虾是比“五代君臣及僭号诸国”。(苏诗补注卷二)而赵克宜不同意此说,认为鱼虾是楼头所见(苏诗评注汇抄卷一)。赵氏驳查氏之说不为无理,但也失之过实。苏诗将豪杰与鱼虾对举,相映成趣,既有当前所见与过去情况相对比的一面,而言外不无讥讽之意,所谓若即若离,含蓄多趣。旧诗词中常用此种手法,要在心领神会,不必过于落实。
荆州十首虽不是一气呵成,但和杜甫的秦州杂诗一样,有起有结。中间若干首疏疏密密。这里选的三首联系还是较紧的。一题多首,要注意谋篇上有联系,写法上要有变化,每首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抒发方式,欣赏时不可忽略。
猜你喜欢
  • 《定风波·伫立长堤赏析》

    词的上片先写“伫立长堤”,纵目远眺,但见骤雨刚过的边地天晚风凉,一片萧条冷落,毫无可观,唯有塞柳掩映的急流流向千里之外的故土。开篇几句对萧条的边地风光的描绘,为全词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而随着词作的逐步展开,这种悲凉之感不但没有减弱,反

  • 张强《羊不说话(外一篇)》散文鉴赏

    1 灯光昏暗。 农人在灶前烧火,火烧旺一点儿,土墙上农人和羊的影子就清晰一点儿,火光黯淡,影子也跟着模糊下来。农人烧火的时

  • 书法美学的意义

    书法是我国一门有很悠久历史的艺术,而美学严格说来却是西方近代产生的一门学问,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美学”这门学科一般都认为是近代十八世纪德国一位叫鲍姆加登的哲学家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名句】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 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出处】唐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注】我原本就像楚国狂人接舆, 唱着凤兮凤兮的歌嘲笑孔丘。楚狂 人:指春秋时楚国人接舆。孔子曾到楚

  • 《亡妻龚氏圹铭》原文|翻译|赏析

    清·彭绩2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朔3,彭绩秋士,具舟载其妻龚氏之柩,之吴县九龙坞彭氏墓4

  • 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全诗赏析

    本邦伊晋,惟时不靖。根柢之摇,枝叶攸玻守臣不任,勩于神圣。惟钺之兴,翦焉则定。洪惟我理,式和以敬。群顽既夷,庶绩咸正。皇谟载大,惟人之庆。

  • 唐宋词之李之仪《卜算子》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①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②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③ 【注释】 ①长江头,长江上游。长江尾,长江下游。②已:终止。③定

  • 古诗词诗歌论坛(介绍一个古诗论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诗歌论坛,内容包括好的古诗词论坛,请问,专业的、大的古诗词论坛,谁有诗词方面的论坛。金高南山,你好:我给你推荐一个网站,http://www.oligood.com/oldpeasant/index0.htm你可以去体验

  • 《欧阳修散文名篇·江邻几文集序》唐宋八大家名作鉴赏

    这篇序不同于一般的书序,在哀悼25年间去世的友人时,重点是苏、梅、尹、江四人,字里行间充满浓厚的悲叹之情。在形式上由喜而叹,由叹而悲,一步一步揭示悲叹的缘由,最后落笔在江邻几的文集上,叙事和抒情巧妙结合,纵横有度。

  • 《德重鬼神钦敬.》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德重鬼神钦敬。》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褚人矱《隋唐演义》第八十九回,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