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兰》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李日华
懊恨幽兰强主张①,花开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②,着意寻香又不香③。
【注释】
①懊(ao)恨:恼恨。②消受:享受。③着意:刻意,有意。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五。
兰花身为“花中君子”,它远离尘嚣,孤傲不群的气度与品性,历来就是文人雅士比德颂美的对象。李日华的这首题诗,一仍传统题意,表现手法却一反常态,与众不同。诗歌以质问开篇,出语天真。兰花独生幽谷,寻觅非常不方便,早已令我懊恨不已,更有甚者,它竟“强作主张”,开花都不与我商量一下。这实乃是寓扬于抑,反写兰花深处幽谷,不畏风寒,不为外界困扰与压力左右,更不任人摆布的傲岸性格。紧承其后,次句继续表现兰花“强主张”的性格特征,它的生长,开花,一任自然,开出朵朵清幽淡雅的花。“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兰花不献媚的独立品格,正所谓:“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唐·王绩山夜调琴)兰花“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没有姹紫嫣红,绚烂多姿,更没有浓郁扑鼻的香气,只有清淡的雅韵,近乎无味。称之为“空谷佳人”,就是以显示出与众芳不同的韵趣,并不以姿容取悦人,而是孤傲不群,自得其乐。若是凡夫俗子有意寻香觅幽,却只有失望而归,望兰兴叹;唯有“识曲知音”,才能辨识兰之幽操,嗅得其中真味。这也就是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在题画中所说的:“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金农题菖蒲)
兰花的性格确是诗人所要追求的人格理想,或许“识曲知音”更是诗人的寻梦,读来颇有情味,意蕴不荆
-
道人匡庐来,籍籍倾众耳。规摹小轩中,坐稳得坎止。慈云为谁出,法席应众启。招提隐山腹,深净端可喜。夜禅余机锋,文字入游戏。会有化人来,伽陀开短纸。
-
名言: 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 注释: 失一令: 下错一道命令。 句意: 将领只要下错一道命令,就会造成军队被击破、自身被杀戮的结果。 出处: 《吕氏春秋·慎
-
《凡学术之邪正,视其为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品赏析又题与诸子登岘首【注解】:1、代谢:交替,轮换。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3、鱼梁:鱼梁洲,其
-
全词用赋的铺张扬厉之笔法极力铺叙京城清明时节的节序风光,粉饰出一片虚假的太平繁荣景象。词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写宫苑中的春景,由内及外;中片写郊外之游,具体描写莺歌燕舞、各色人物游冶欢乐的情形;下片写贵族宅院中的喜庆景象。 上片写春
-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
-
作者: 顾志华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顾炎武
-
[唐]吕从庆吾亦陶彭泽,从来懒折腰。焚香怀落落,对酒意嚣嚣。世态云多幻,人情雪易消。
-
张岱:西湖七月半 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
-
【5369】中国藏书楼的故事(谢灼华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3 5万字,2019年11月第1版,36元)△3章:通论藏书和藏书楼;纵横古今藏书楼;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