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刺桐花》全诗原文鉴赏
王毂
南国清和烟雨辰,剌桐夹道花开新。
林梢簇簇红霞烂,暑天别觉生精神。
秾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
直疑青帝去忽忽,收拾春风浑不尽。
刺桐花是一种很美丽的花,它盛开时,有如一支支红色的象牙突出于绿叶丛中,青丽别致,王毂在途中见到了这种花,对它寄予了极大的热情。
“南国清和烟雨辰,刺桐夹道花开新。”这两句点出了剌桐花开放的地点、环境。在南国的一个清朗和暖,烟雨迷蒙的日子里,作者看到了盛开在道路两旁的剌桐花,周围是烟雨迷蒙,给人一种茫然之感,恰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道路两旁的刺桐花映入作者的眼帘,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使人在迷茫中豁然开朗,这种环境的描写有力地突出了刺桐花这一主体。
三四两句侧重描绘了剌桐花开放的姿态、神采。“林梢簇簇”形象地写出了剌桐花开在新枝顶端,密集于一处的特点,“红霞烂”则点出了花的颜色,赞美了它的花姿。“暑天别觉生精神。”巧妙地告诉人们花开在夏天,特别是赞美了花的神采,这种花不仅美丽如霞,奇丽别致,而且充满生机,别有神韵。使人看了觉得精神倍增。这几句描绘了剌桐花的形象,尤其突出了它的神采。
五六两句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具体描写了剌桐花的色彩与活力,“秾英斗火欺朱槿”,繁盛红艳的花朵比烈火还红,更胜过红艳的朱槿花,一个“斗”字,一个“欺”字用得很好,既突出了剌桐花红彤彤的色彩,也表现了剌桐花的精神。可以与火的颜色争斗,可以使朱槿花逊色。“栖鹤惊飞翅忧烬”一句把剌桐花火红的色彩与精神又推进了一层,作者描写了一个奇丽的景象:栖息在剌桐枝上的白鹤看到红彤彤的花朵立刻惊飞起来,因为害怕翅膀被烧成灰烬,这里有夸张,也有作者的想象。岑参在火云山送别一诗中曾有“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的诗句,是写火山上岩石色红如火,是写火的炎威,王毂的这一句似从此句化出。但意在突出剌桐花的火红颜色和旺盛的精神,表现它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剌桐花的盛开给大地带来光采,给大自然带来春意。所以作者看到一片火红的刺桐花,简直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春之神离去得太匆忙,为什么春风已不再吹拂,而春天的景色还留在人间。最后两句通过作者的感受进一步赞美了刺桐花留住了春天,使大地重现春光。
这首诗重在赞美剌桐花的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蓬勃向上之感。唐朝末年,一些诗人咏物写景流于凄婉、轻艳,而这首诗虽为咏物,却使人感到清新,有一种催人奋发之感,是很可贵的。
-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
丝桐本异质,音响合自然。吾观造化意,二物相因缘。误触龙凤啸,静闻寒夜泉。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何因知久要,丝白漆亦坚。
-
【原题】:表兄陈安行迁右司仲兄迁大理丞余迁太府丞寄诗为贺次韵
-
吕刑第二十九吕刑第二十九 【原文】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惟吕命[1660],王享国百年[1661],耄[1662],荒度作刑[1663],以
-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诗句】美人卷珠帘 【出处】唐李白《怨情》。 【译注】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全诗】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鉴赏导示】 李白诗中以闺中女子
-
【生卒】:1887—1914【介绍】: 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生于萨尔斯堡一个小五金商的家庭。青年时对药物学发生兴趣,曾在故乡做了3年的药物
-
效犬马之劳,表示尽力效劳,而又不居其功的意思。古代以“犬马”作为自卑之称。犬马为主人所养,所以臣下以“犬马”自比,表示感恩、眷念的意思。这个意思最早见于《史记·三王世家》:“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
-
作者: 张俊山
-
坊记 【题解】 坊是防范、防止的意思。郑玄说:“名‘坊记’者,以其记六艺之义,所以防人之失者也。”本篇是记防备人们做种种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