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鉴赏
作者: 张俊山
痖弦(台湾)
耶稣从不到我们的庙里来;秋天他走到宝塔的那一边,听见禅房里的木鱼声,尼姑们的诵经声,以及菩提树喃喃的低吟,掉头就到旷野里去了。
顿觉这是中国,中国底旷野。
他们,耶稣说:他们简直不知道耶路撒冷在哪里?法利赛人在他们心中不像匈奴一样。这儿的白杨永远也雕不成一支完美的十字架,虽然——虽然田里的燕麦开同样的花。
整个冬天耶稣回伯利恒睡觉。梦着龙,梦着佛,梦着大秦景教碑,梦着琵琶和荆棘,梦着没有梦的梦,梦着他从不到我们的庙里来。
这篇散文诗的语调值得重视。通篇采用平静的叙说,没有些许激情的流露,作者只是以似乎超然的态度将一种情景呈现出来。然而,就是在这种摒弃了主观抒情的笔墨里,那力透纸背的沉静哲思却让人回味不已。
显然,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对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思考。在他看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与东方的宗教文化素不相谋,二者的隔膜与对峙也就势在必然。这种观点也许未免绝对化,以至失诸偏颇,却也在相当的程度上触及到不同文化的相悖倾向。作为一种哲学沉思,它启示于人们的是二种文化心态的陌生感,而这种现象正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现代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思想阻碍。从这种意义说,本篇散文诗却又深寓着作者的忧思。
作品是从代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耶稣展开叙写的。全篇四段分别写到耶酥的行、言、梦(“思”的变态呈现)。这位宗教始祖对东方文化的偏见是十分强烈的。他“从不到我们的庙里来”;对于东方的佛事,他甚至不屑一顾,“掉头就到旷野里去了”。对于东方——确切地说,是中国——的人文心态乃至自然风物,他都怀着难以理喻的愤慨。因此,在他的梦里虽然也出现“龙”、“佛”、“大秦景教碑”等等东方文化的诸种物事,但是却仍然“梦着他从不到我们的庙里来”。作者的着眼点是在耶酥一方,可是通过耶酥的现实生活层面和梦幻生活层面,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两种文化的油水分离状态。这里就形成一种哲学的张力,让你不能不深深思考:难道文化心态的隔膜竟是如此强固,不能冲破么?这也许是作者向人类提出的一个根本性质疑。
由于作品蕴涵的哲学意味,就保证它虽然避开了散文诗据以为生命之本的主观抒情,却依然不乏诗的力量。只是这种力量不是来自浮泛的、甚至是俗滥的表层抒情,而是肇源于那冷静而深凝的哲思,是一种属于文化哲学的穿透力。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夫妻拥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描写夫妻恩爱,知足的古诗词,描写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的古诗词,谁有描写夫妻之间感情的诗句。《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唐)白居易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之十》 纪昀 乱山倒影碧沉沉,十里龙湫万丈深。 一自沉牛答云雨,飞流不断到如今。 这是一首描写天山天池景色的七绝。诗下有作者自注:“博克达山有龙湫,周环十余里,深不可测,万峰拱抱如莲
-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名句】民生各有所乐 ① 兮,余独好修 ② 以为常。虽体解 ③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④ ? 【注释】①乐:爱好。②好(hao)修:喜爱正直。③体解:肢解,古代的一种酷刑。④惩:惩治,惩戒。 【释
-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
-
昨夜凉风又飒然,萤飘叶坠卧床前。逢秋莫叹须知分,已过潘安三十年。
-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不遑宁。
-
作者: 曹增渝
-
冲风振河朔,飞雾失太行。相逢不相识,下马须眉黄。洗眼忽惊笑,见此玉节郎。喜有贤主人,共此残烛光。聚散一梦中,人北雁南翔。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幸子遇明主,陈经入西厢。归期不可缓,倚相宜在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