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典小说《胡公去狐 》全文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典小说《胡公去狐 》全文和鉴赏

胡彦高,明昌二年以廉举为即墨令。县廨在古城之隅,为妖狐所据,昼伏夜出,变化狡狯,或为狱卒,纵遗囚系;或为官妓,盗驿传被襆。媚惑男女,有迷乱至死者。邑人无如之何,反以香火奉之,余五十年矣。彦高到官,问知其然,顾谓同僚:“官舍所以居贤,今令不得居,而鬼物据之耶?”时室空已久,颓圮殊甚,即令完葺之。明日,即厅事理务。抵暮,张烛而坐。夜半,狐鸣后圃中,一倡百和。少顷,坌集周匝庭内,中一大白狐,据地而吼,如欲搏噬然。卒伍散走,投避无所。彦高端坐不动,而狐亦不前, 良久引退。如是者三日,遂不复来。又十许日,傅一女奴,跳踯歌笑,狂若寐语。彦高以朱书置奴钗间,逼逐之,奴即日知人。明旦,尉自巡逻还,遭群狐数百,由县东南去。狐复惑登州吏目江崇家一妇,崇就海岛中请道士行法,乘妇人狂乱,缚置车轮上,埋轴地中,令人转之,既久,妇快吐腥涎,乃是即墨狐,为胡公逐至此。即墨父老为彦高刻石,名“胡公去狐碑”,屏山李之纯之记也。彦高,武安人,仕至凤翔同知。
胡公去狐选自续夷坚志,属于一篇神鬼志怪小说。但作品的内容绝不局限于消遣性的怪异之谈,而是借助鬼狐来反映现实,触及了现实生活中正与邪的交锋。
公元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元朝统治者为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此时元好问弃官回乡,闭门著书,为了远祸,他采取了谈狐说鬼的形式,曲折影射地反映现实。作者塑造了胡公彦高这样一位不畏邪恶,正义凛然的人物形象,寄托自己的志向与情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小说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描写胡公到任前,县衙为妖狐盘踞,昼伏夜出,为所欲为的严重情况,县里的人拿它们毫无办法,“反以香火奉之”。这些描写都不是无心之笔,而是有意为之,制造悬念,为后来胡公到即墨上任后的“去狐”埋下伏笔。而妖狐越是猖狂,越能显示出胡公的英勇无畏。果然,胡公到官问清情由后,面对妖狐猖獗与同僚说的那句话,虽是问句形式,却更加深了语气,表明了他对人妖颠倒的震怒与逐妖的决心。
接着便是行动。在群狐围困、兵勇奔逃的情况下,胡公面不改色,静坐不动。妖狐慑于胡公的一身正义,于是“良久引退”。第一回合失败后,妖狐仍在作崇,又附在一女奴身上。传说妖魔鬼怪是惧怕红颜色的,胡公便在女奴的头发钗鬓中涂置朱红,逼走了妖狐,女奴也清醒如初了。如此看来,胡公彦高不仅有勇,而且有谋。俗话说,“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胡公到底以自己的智勇逼得妖狐在即墨县无地容身了。小说还补述了狐狸们逃到登州后故伎重演,迷惑一位妇女,被道士施法后吐出真言,原来是被胡公驱逐的即墨狐。即墨的乡亲们为感谢胡公恩德,特意为他立了“去狐碑”。
短短四百字的小说,胡公的形象却由浅入深,跃然纸上,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开篇即交待了胡公要做即墨县令的原因是由于“廉举”,可见他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全篇胡公仅有一句话,却充分表现出他对官舍不能居往贤德之人反被鬼怪占据的义愤。他疾恶如仇,又很讲韬略,住进被妖狐滋扰的官舍后,他白天料理公事,晚上燃烛而坐。妖孤不会善罢甘休,气势汹汹地“坌集周匝庭内”,团团围困。在“卒伍散走”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胡公彦高仍旧端坐不动,毫无畏惧,他凛然不可犯的正气终于吓退了群狐。至此,读者怎能不对胡公的胆略义勇肃然起敬?至于他“以朱书置奴钗间”逼逐妖狐等,又表现了他智慧的另一方面,使人们看到一个可敬可信的、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很显然,胡公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当时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进行民族压迫,出现了许多事非颠倒的社会现象。作者渴望着有理想中胡公式的人物出现,把颠倒的事非再颠倒过来。
情节的起伏跌宕,曲折离奇,也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点。小说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到故事构造的千曲百回,能够扣人心弦。如小说先写妖狐媚惑人,甚至有被它们迷乱弄死的,这就设下悬念,胡公来后会怎么办?待看到胡公遭群狐围困,特别是“中一大白狐,据地而吼,如欲搏噬然”。读者禁不住为胡公捏一把汗。然而,就是在这样细腻的描写中,更可以看到胡公彦高的勇义以及正必压邪的结果,同时也使故事出人意料,倏然变化,抓住读者。胡公驱走妖狐的最后结果也没有平铺直述,而是从侧面来描写的:一个县尉巡逻时碰到几百只狐狸,从县东南逃离,不久,登州一个作崇的狐狸被人们施法后吐露出是即墨狐,被胡公赶到这里来的。胡公对付狐狸是正面细写,而妖狐逃跑是侧面带过,这便使得情节主次分明,脉络贯通,叙次周密,结构谨严,更使胡公彦高形象生动逼真。
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如写胡公遭群狐围困,连续三天,只用了一句“如是者三日”,并不一一细说。另外骈词俪语的运用,使文章显得典雅工丽且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昼伏夜出、变化狡狯、张烛而坐、一倡百和、卒伍散走、狂若寐语”等等。
小说注重刻画人物个性和细节描写,情节安排又注意起伏有秩,显然是吸收了传奇与史传文学的特点,而语言的生动丰富则是接受了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文学的影响,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猜你喜欢
  • 《容斋随笔·作文字要点检》译文与赏析

    作文字要点检作文字要点检 【原文】 作文字不问工拙小大[1],要之不可不着意点检,若一失事体[2],虽遣词超卓,亦云未然。前辈宗工,

  • 韦应物《忆沣上幽居》全诗赏析

    一来当复去,犹此厌樊笼。况我林栖子,朝服坐南宫。唯独问啼鸟,还如沣水东。

  • 白居易《清夜琴兴》全诗赏析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 《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杜牧《 春晓 》 【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 道,醒来后,听见处处都有鸟叫。晓:天 亮。啼鸟:鸟叫。 【鉴赏】诗人在春日里畅然而眠,若不是听到了窗外的声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出处】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意思】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就在那一带, 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解析】 明妃,王昭

  • 刘禹锡《游玄都观》诗意|阅读答案

    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再游玄都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

  • 白居易《和钱华州题少华清光绝句》全诗赏析

    高情雅韵三峰守,主领清光管白云。自笑亦曾为刺史,苏州肥腻不如君。

  • 白居易《冬夜闻虫》全诗赏析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 《外家南寺赏析》

    关于诗题,诗人自注:“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元好问的外祖父家姓张,南寺在其附近。这首诗大约作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抚今追昔,无限伤感。诗的前四句写景。“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枝叶茂密的秋梧,在晚烟中摇动,满庭寒凉的风露,让人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