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鉴赏、赏析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鉴赏、赏析和解读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冬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自注: 沈东阳约尝谓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矣。

作者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末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里工作。他从长安到梓州去时,他的连襟(跟他同娶王茂元女儿) 韩瞻,字畏之,设酒席送行。韩瞻的儿子韩偓,小字冬郎,这年只有十岁,在酒席上写诗来送行。十岁的孩子会写送行诗,所以一座的人都感到惊奇。作者走了以后,直到大中十年(856),作者跟着柳仲郢回到长安,追吟冬郎送他的诗句“连宵侍坐徘徊久”,觉得十岁孩子写得很成熟。“老成”指成熟,没有孩子气。作者因此写了两首绝句寄给韩冬郎,酬答他的送行诗,兼送给韩瞻看。作者过了五年,才写这两首诗来酬答韩冬郎的送行诗,这时冬郎已经十五岁了。

先看第一首: 韩冬郎只有十岁,作诗送别,很快作成。“走马”即跑马。“走马成”极写诗作得快。当时给作者送行,在酒席上的人都不忍与作者分别,一直坐到香灰冷了,蜡烛烧残了,还不想走,激动着离别的感情,写出送别者的深情。接下去用“丹山凤”的典故: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诗 ·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正义:“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所以把凤凰与梧桐并称。但这首诗里不称“梧桐”,却称“桐花。”按梧桐夏日开花,花小五瓣,色白带黄。用 “桐花”既指夏日,又显出花的色彩,同凤的色彩相映照。加上“万里”,显示凤飞翔的高远,含有冬郎的才华,有前程无量的用意。“丹山路”,本于 山海经,丹穴之山是凤的居处,含有冬郎从家里出来,前程万里的意味。一结是全诗的警句:“雏凤清于老凤声。”雏凤指冬郎,雏凤的鸣声比老凤更为清远,指冬郎的才华更胜过他的父亲。这句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来经常被人引用来赞美青少年的才华。

这首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特点,似可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篇的“隐秀”来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指有言外之意,秀指一篇的警句。如开头“十岁裁诗走马成”,写冬郎才十岁,能很快地做出诗来,这里含有冬郎不同于一般的孩子,有似“雏凤”的含意,这是言外之意,开头即与结尾相应。接着“冷灰残烛动离情”,香灰冷了,烛烧残了,这是指夜深。夜深而还不散,含有不忍分别的深厚感情,这又是言外之意。“桐花万里丹山路”,加上“桐花”,跟凤凰配合,这是衬托,使凤凰的色彩更为鲜艳。用“万里”,含有冬郎前程无量的意味,不光指凤可以飞行万里,这是言外之意。把“丹穴之山”简化为“丹山”,这是精练手法。结句“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新的创造,因为从诗经·卷阿里,只可得出“风鸣高冈”,或“凤鸣朝阳”,没有提到“雏凤”,也没有把“雏凤”的鸣声跟“老凤”相比的,所以这个比喻,完全是新的创作,成为一篇的警句。这个警句,放在绝诗的最后,使全诗更显得精彩动人,所以这篇完全符合“隐秀”的要求。

再看第二首: 作者应柳仲郢的聘请,到四川梓州去,走陆路,要经过剑阁的栈道。作者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书寄。散关三尺雪,回首梦鸳机。”按作者在大中五年(851)秋末去梓州前,这年的夏秋间,他的妻子死了。这里写他经过剑阁栈道到剑外去,因妻子已死,所以说“无家”。在散关 (在陕西宝鸡县西南)碰到下雪,夜里梦见他的妻子。作者到梓州去后,韩瞻出任梁州刺史。梁州在今四川南充县,他是坐船去的。作者走陆路经剑栈,韩瞻坐船,扯起风樯走水路,各人都是辛苦的。作者跟韩瞻分别,经散关时遇雪。作者在大中十年(856)回到长安,正在春天,所以说“别时冬雪到时春”。作者到了长安,希望韩瞻不要跟作者联句,因为作者已经极为消瘦,无精力跟韩瞻联句了。这里用何逊来指韩瞻,何逊,六朝时梁朝的诗人。他与范云联句:“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范云作) 濛濛夕烟起,奄奄残晖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何逊作) 这是何逊和范云联句的一例。何逊写了不少联句诗,所以提到“何逊体联句”。作者自比沈约。沈约,梁代著名诗人,曾做东阳(在今浙江金华) 太守。沈约与徐勉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指人瘦。所以作者把自己比做沈约,说明自己的消瘦。这首诗,作者有个自注,说沈约极爱何逊的诗,一天要反覆读三遍。又极力推重何逊,说自 己的诗比不上何逊的。作者也说:“我虽无沈约的才华,却有沈约的消瘦。”这个自注,说明作者推重韩瞻的诗才,又说自己消瘦,没有精力来跟韩瞻联句了。作者又有留赠畏之诗:“郎君下笔惊鹦鹉。”“郎君”即指冬郎,冬郎这年十五岁,已经下笔成文,像祢衡作 鹦鹉赋,文不加点,读了使人惊羡他的才华。

再看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全诗高度概括,善于活用典故。作者从大中五年去东川,韩瞻替他饯行。作者到东川后,韩瞻到梁州去。作者大中十年还京,又写 留赠畏之 诗给韩瞻。在这五年中的交往,作者只用两句话来概括,所以是高度概括之作。作者写自己去梓州,用 “剑栈” 及“别时冬雪”来写,写韩瞻去梁州,用 “风樯”来写,再用 “各苦辛”来指两人的行道辛苦。用“剑栈”指陆路,用“风樯”指水路,写得具体而用词挺拔。“别时冬雪到时春”,把分别时和归来时的季节加上冬雪和春光都写到了。再看用典,用何逊来指韩瞻,何逊写了不少跟人联句诗,但没有跟沈约的联句诗,这首诗里却用沈约和何逊相对,提到“何逊休联句”。就何逊的联句诗看,最著名的是跟范云联句。这里是要“何逊休联句”,所以不提范云,却提沈约,正跟何逊不同沈约联句相合。何逊不同沈约联句是什么原因,不清楚,这里把沈约的消瘦联起来,比做自己的消瘦,没有精力跟韩瞻联句,这就使典故为我所用,是活用典故来创作了。这里还含有一层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即自己很钦佩韩瞻的诗才,很爱韩瞻的诗,有自愧不如之意。这层意思,在诗里隐约有一点,即请韩瞻不要跟自己联句,既有自己消瘦而精力不够的含意,也有自己的诗才不及韩瞻的含意,怕读者对这点用意看不出来,所以加个自注,自注写明沈约爱何逊的诗,自愧不如,这就表明自己爱韩瞻的诗,自愧不如了。那末这后两句,又有言外之意了。

猜你喜欢
  • 注释赏析《泛舟[宋]程颢》诗词意思解释

    泛舟[宋]程颢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艨艟(méngchōng):古代的大型战船。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向来

  • 孟浩然《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全诗赏析

    悠悠清水江,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筿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 杜牧《有寄》全诗赏析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

  • 《明妃曲(其二)·[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宋]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

  • 《妖狐艳史》原文和解析 - 明清小说

    《妖狐艳史》是一部明清时期的小说,下面将给出原文和解析。 原文:

    《妖狐艳史》是明清时期一部出色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妖狐与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主角是一个妖狐精,名为艳儿。她身体美丽动人,智慧超群,但由于她的妖术,她不能长久地与人类生活在一起。

    解析: 《妖狐艳史》是一部明清时期的小说,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妖狐与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主要角色是一个

  •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以及赏析

    文中揭露了天宝以后六十年来农民破产流亡的现实,展现了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中唐时期苦难深重的社会画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意愿。

  • “无为则无不为”注释、译文和感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① 。(《老子·四十八》) 【注释】 ①为学:追求外在的知识,如礼乐、政教、自然常识等。为道:追求对道的

  • 《读陈胜传赏析》

    陈胜只是一个出身贫苦的普通百姓,贾谊说他是“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过秦论》),但他胸怀奇志,年轻时曾同一起耕地的雇工们说:“如果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人们嗤笑他,他却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所以他后来敢于对抗强秦

  • 具有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具有人生哲理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含有人生哲理的古诗,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描写人生哲理的诗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 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 范仲淹被宋人称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朱熹语)。他忧国忧民,直言敢谏,为此多次获罪受贬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