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背景】 唐诗篇名。五绝。王之涣作。见全唐诗卷二五三。“雀”一作“鹊”。诗题又作鹳鹊楼。唐芮挺章编国秀集作朱斌诗。鹳雀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此诗即为“唐人留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登临所见,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可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在前写景的基础上,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警策精妙,豪健有力。全诗情、景、理三者兼胜,对仗工整,气盛骨高。清沈德潜评曰:“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唐诗别裁卷一九)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寓深刻的哲理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全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常有鹳雀栖息楼上,故名。楼三层,为当时游览胜地,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②尽:完,落下。③千里目:指眺望极远的地方 【诗大意】 将要落山的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芒;黄河咆哮着直奔大海,汹涌翻腾,势不可挡。要想放开千里眼界,须把层楼更上。 【鉴赏导示】 鹳雀是一种水鸟,鹳雀楼在蒲州 (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因常有鹳雀在此栖息,便有此楼名。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启迪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必须做更大的努力。 鉴赏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象。一轮落日慢慢地向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沉落,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经过楼下向东奔流入海。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又高度形象地展现出了广袤雄浑的河山奇观:群山起伏,落日辉映,大河滔滔,一泻千里,霞影波光,耀金泛彩。诗人所勾勒的这幅雄阔妖娆的画面,显示了宁静与生动的和谐之美。 后两句写诗人登楼观景后的感受。这两句与前两句有前后相承、气脉贯通、浑然一体之妙。这里,作者没有“观叹止矣”的赞赏,只有穷尽景物的愿望,没有停滞不前的心意,只有继续攀登的打算。这两句来自诗境的哲理感悟,启迪人们懂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首短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把景、情、理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赏析】 黄河流域的三晋大地,曾经是古老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位居黄河中游、三晋腹地的晋南,更是名胜琳琅、俊才辈出。王之涣其人,其登鹳鹊楼诗,以及其所登之楼,都堪称华夏文化的精萃。 鹳鹊楼,又作鹳雀楼,为北周将军宇文护在蒲州时所建。蒲州治所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唐朝时属河中府。鹳鹊楼原址有说在旧城西南城上者;也有说在黄河中流的高阜处者。或谓因有鹳鹊栖其上,故名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现代人的眼光中,三层楼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可是在唐代来说,这恐怕就是相当雄伟的高大建筑了,并且由于楼建筑在高基上,前能够瞻望中条山,下可以俯瞰浩浩黄河,视野极为开阔,因此便成了当时著名的登临胜地,吸引了许多诗人来此凭眺。大自然的雄博壮美,唤起了诗人们咏山歌水的兴致,寄慨感怀的情思,名篇佳什不断产生,至唐中叶,就已经有人把关于鹳鹊楼的题咏汇编成河中鹳鹊楼集 了。而在众多的题咏之中,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鹊楼却是独出高秀,胜人一筹,独步千古的最著名的优秀诗篇,至今仍万口流传,光彩常新。 这首诗为五言绝句,只有四句20个字,却涵纳着万千的气象和颠扑不破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诗人登楼望中所见到的景象。一般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会以为“白日依山尽”写的是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然有的析者,以为诗中的“山”即“中条山”,中条山在蒲州城的东南方向,而“白日”亦非落日,所以此句当意为: 日当中天,摩擦着中条山峰的顶颠向前运转,随着深邃的崇陵巨壑伸展,一直到诗人目力的尽头。其实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 一轮白日西沉,向山峦依尽,已经挨着了山尖,而并没有沉没。如果依照第二种理解,则此句当为“白日依山走”了,所以关键是一个“尽”字。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望中所见的白日和山峦,而且表明了时间,这是写实。下一句的“黄河入海流”,却是实中有虚,“黄河”自然是诗人眼中所见,而大海却很遥远,所以“入海”当是想见,这是“缩万里于咫尺,而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表现方法。这一句的关键在“流”字,一字之妙,突出了滔滔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万里激流之势。这两句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登楼所望中的诸多景象之中,单单撷取了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四种景象,这也是天地之间最为博大壮观的景象。这样写不仅视野极为开阔,气势非常雄浑壮丽,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磅礴的情怀。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然而作者正是在极平凡之处见高标,极普通之中见深刻。这两句是即景生情的诗句,也许作者一边往更高一层的楼上攀登,一边油然地自语着:“要想看得更远些,就再往上爬一层楼吧!”语言就是这样普通,而这也是诗人当时真实思想感情和精神欲望的客观写照,但这里却蕴涵着一种极为普遍而又非常深刻的哲理,所以,千百年来,它不仅成了人们口头上的成语,而且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至理名言。这两句又是妙笔生花的诗句,不仅语意翻新,出人意表,而且把诗篇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辽阔的视野,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它不仅是诗人向上进取精神的抒发,高瞻远瞩胸襟的坦露,更能启迪人们的思想灵魂。 自古以来,叙写登高览胜,寄慨感怀情思的山水诗篇,可谓瑰宝奇葩、琳琅满目,而王之涣的这首小诗能以极朴素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概括的艺术魅力,天衣无缝、出人意表的表现手法和熟练技巧,使诗篇情、景、理三者兼胜,情景相激、理趣横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就是这首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的精妙之处。 【鉴赏要点】 [1]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气象宏阔,情景交融,哲理深邃。 [3]动静结合,虚实相济。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
-
国学名句“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出处和解释
【名句】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大质》。丹砂可以磨尽,但不能夺走它的颜色;兰花可以烧除,但不能灭掉它的馨香;美玉可以
-
此诗,只是将归家中,而先寄家书。一解,看他平用洛阳城、鱼口桥、剑水寺、镜湖亭四处地名,小儒见之,又谓不可;殊不知先生正是逐递纪程,逐日纪景。(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五) 【诗例】 江南春暮寄家
-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离愁别绪中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古诗词联诵,内容包括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小学生经典古诗词朗诵比赛。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sparktools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
-
水轩檐幕透薰风。银塘外、柳烟浓。方床遍展鱼鳞簟,碧纱笼。小墀面、对芙蓉。玉人共处霜鸳枕,和娇困、睡朦胧。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系裙腰,映酥胸。
-
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
-
【注释】:
-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