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论诚意》原文、导读、鉴赏和赏析
论诚意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虽然说气质可以变化,盖了棺才能论定人,那只是些特例。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诈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态度的变化多,在现代多变的社会里也许更会使人感兴趣些。我们嘴里常说的,笔下常写的“诚恳”“诚意”和“虚伪”等词,大概都是就态度说的。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年轻人也如此,却又加上了“天真”“纯洁”种种幻想。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我们恐怕只能宽大些,卑之无甚高论,从态度上着眼。不然无谓的烦恼和纠纷就太多了。至于天真纯洁,似乎只是儿童的本分——老气横秋的儿童实在不顺眼。可是一个人若总是那么天真纯洁下去,他自己也许还没有什么,给别人的麻烦却就太多。有人赞美“童心”“孩子气”,那也只限于无关大体的小节目,取其可以调剂调剂平板的氛围气。若是重要关头也如此,那时天真恐怕只是任性,纯洁恐怕只是无知罢了。幸而不诚恳,无诚意,虚伪等等已经成了口头禅,一般人只是跟着大家信口说着,至多皱皱眉,冷笑笑,表示无可奈何的样子就过去了。自然也短不了认真的,那却苦了自己,甚至于苦了别人。年轻人容易认真,容易不满意,他们的不满意往往是社会改革的动力。可是他们也得留心,若是在诚伪的分别上认真得过了分,也许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又一个人路上遇见一个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说,“我要来看你。”这个人告诉别人说,“他用不着来看我,我也知道他不会来看我,你瞧这句话才没意思哪!”那个朋友的诚意似乎是太多了。凌叔华女士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做外国规矩,说一位青年留学生陪着一位旧家小姐上公园,尽招呼她这样那样的。她以为让他爱上了,哪里知道他行的只是“外国规矩”!这喜剧由于那位旧家小姐不明白新礼数,新过场,多估量了那位留学生的诚意。可见诚意确是有分量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西方还有句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诚实”也只是态度;这似乎也是一句戏词儿。
(原载1941年1月5日星期评论第8期)
------------------------------------------
【导读】
慧眼识诚意
同样一句“明天请你上我家玩”,小孩子会充满期待,一旦落空,一段时间内便没有朋友可做;成年人只会当客气、玩笑,一旦成真,会有点小惊讶:他竟然说的是真的。这其实是怎么看待“诚意”的问题。如果成年人把客气当福气,以至于指责别人不讲信用,未免太幼稚了。
我们容易把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并且不自觉地往品性一边靠。品性和态度有什么区别?作者说:品性是生成和教养的,是整个儿的为人;态度是为了适应情况的变化,而对人对事自觉的加减诚意。
既然诚意很多情况下指一种态度,态度又随情况而变化,自然就产生了礼数和过场,比如客气。客气是率性、相对的,率性固然好,但还得看人看场合;客气有时候会被认为掺着假意,但也可以表示诚意。
表达对别人的客气和接受别人的客气还是一门学问。表达客气时,要大方(适度),合身份(得体),否则就会让诚意显得“贱”。这里的贱,是价值降低的意思。正因为诚意是有分量的,所以客气表达得过了度,表达得不分身份和场合,就会引起接受者的反感或误会,作者举的几个看人、请客和送礼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怎么看待日常生活中虽有诚意,但总带着几分假意的客气?作者说:“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你看,“顾全”就表示有了“为大家好”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又能再批评什么呢?也只有作者这样的妙人,才能有如此洞察人生的慧眼了。
亲爱的你如果再遇到别人的客气,会怎样来看待呢?
-
羞见鉴鸾孤却。倩人梳掠。一春长是为花愁,甚夜夜、东风恶。行绕翠帘珠箔。锦笺谁托。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保
-
点击进入: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原文 读书这个题目,早已是老生常谈。书籍是人类通向知识殿堂的阶梯,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读书可以怡情养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读书还可以学而优则
-
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先同稚子舞,更著老莱衣。因为小儿啼,醉倒月下归。人间无此乐,此乐世中希
-
《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朱门深锁春池满,岸落蔷薇水浸莎。毕竟林塘谁是主?主人来少客来多。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排调》:谢公 (安) 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温) 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 (崧) 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累违朝旨,高卧
-
范云修条拂层汉, 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
-
(1)相同点:童话、寓言和神话,都是凭借联想和想象,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塑造虚幻的形象,通过并非现实的情节,曲折地表现生活,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 (2)不同点:童话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
-
《关山月》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词作。以下是该词的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夜侵铁瓮声寒,睡觉明朝又战。
主人家翁媳瘦,客子来同横祸。
东邻西舍即今,只有余芳与她。
《
-
《君子不为苛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