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其二)》
清·陆次云
回首望家山, 渐远山渐低。
侧听岸旁语, 乡音已渐移。
放舟入大河, 烟水无端倪。
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
无如交行舟, 倏忽已远离。
文心雕龙·情采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明代谢榛也曾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自古及今,可以断言:无情之诗必非佳作。陆次云的这二首诗写离别之情、乡土之恋,缠绵悱恻、情深意长,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实为上乘之作。
陆次云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十八(1679)年曾举博学鸿儒,不遇。后在河南郏县江苏江阴等地做知县。这两首诗应是他早年离家应举时的作品。第一首诗写难割难舍的离别之情。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写诗人眷恋故土的依依之意。如果说前一首重在借事写情或直抒胸臆,那么这首诗则着力于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前四句写景,却景中有情。诗人离家之后,舍岸登舟。船行在河湖港汊之间,沿途不乏青山秀水,如画美景,但诗人并无意观赏,却时时回首眺望故乡。随着船儿越走越远,故乡的山变得越来越低;而侧耳倾听岸旁行人的语言,乡音也渐渐地发生了改变。四句诗中用了三个“渐”字,既写出了诗人不住回首望故乡的情态,更写出了诗人留恋家乡的游子深情。只要能看到家乡的山便觉得与亲人还靠得很近,只要能听到故乡的方音便觉得还与亲人生活在一起。但事实是无情的,随着时间的流驰,旅途的飘流,故乡的山看不见了,乡音也听不到了。“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这时回首再望便只能看到望不到尽头的浩渺烟波了。在这两句诗中,作者融入了远离故乡的独特感受:惆怅、失望、孤寂、忧郁,种种复杂的情绪糅合成难言的离情别绪。忽然,诗人抬头瞥见相向而行的船上有一位熟人,便远远地大声呼唤,心中感到无比亲切、万分依恋。但“无如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显然,对方正是轻舟还乡,归心似箭,与自己刚刚踏上旅途的心境全然不同。望着对方渐行渐远的航船,诗人在依恋、羡慕之余,也再次勾起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那颗已由痛苦忧思而渐趋平静的心又猛然遭到重重的撞击,诗人也因此再度陷入深深的思乡怀人之苦。从结构上看,这首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成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在写离愁别恨的作品中也实属感人至深的好诗。
-
汤显祖《【曲】·牡丹亭·第二十出·闹殇》 【原文】 【金珑璁】 (贴上)连宵风雨重,多娇多病愁中。仙少效,药无功。 颦有为颦,笑有为笑 ①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春香侍奉小姐,伤春病到深秋。今夕中秋佳
-
[原 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①,胡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③,奚④惆怅⑤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⑥。实⑦迷途其⑧未远,觉今是⑨而昨非⑩。 舟遥遥(11)以(12)轻飏(13),风飘飘而吹衣。
-
淮王爱八公,携手绿云中。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何日背淮水,东之观土风。
-
古文观止·左传·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
-
元结:寒亭记 元结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问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人,栈险以通之
-
这首诗赞颂了狄司马的高尚品行。诗一开头即以“无宿诺”作赞誉之词,将狄司马这位志行高洁之人的伟岸形象凸现出来,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随即对狄司马品质高贵、英勇善战展开描写,言辞铿然有声,一位从金戈铁马中浴血奋战而出的英雄形象巍然屹立。虽然诗
-
【名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语出《礼记·中庸》。别人一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做一百次也定能做好;别人十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做一千次也定能做好。说明做任何事情,只要下苦功,肯努力,即使愚笨的人
-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
《人一已百,虽弱必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人一已百,虽弱必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作品赏析【注释】①与上阕《浣溪沙》同韵,当作于同年,即庆元六年(1200)。词中罕见关怀民生疾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