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寒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元结:寒亭记
元结
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问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人,栈险以通之,始得构茅亭于石上。
及亭成也,所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巅。若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映水木。
欲名斯亭,状类不得,敢请名之,表示来世。于是休于亭上为商之曰: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不合命之曰‘寒亭’欤?乃为寒亭作记,刻之亭背。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夏天,作者以道州刺史身份视察所属诸县,当他来到江华县(今属湖南)时,正好赶上县令瞿令问营建的新亭落成。应县令之请,作者为亭命名、作记,写下这篇散文。
一般亭记,大体上都按照叙述缘起、描写景物、抒发情怀、发表议论的格式写作。作者这篇虽也未脱离这种格式,但基本上是由瞿令问和作者的对话构成全文的框架,在结构上很别致。文章开头,简要交代视察的时间、地点之后,即通过引用瞿令问的话描述建亭经过和亭周景色。这样写的用意在于突出内容的真实性。在瞿令问的介绍中,先说亭址的选择。他爱那县南水石相映的地方,是最理想的建亭所在,但因难以登临,便寻觅途径,“得洞而入,栈险以通之”,而后“始得构亭于石上”。接下去,写亭周景色之美。由于它建在高山绝顶,凭虚御空,耸立云端,而又下临长江,可俯瞰万里洪流,自然是独擅胜境,登亭一览,万景来入。每当清晨傍晚时分,则可远眺烟霞的奇景异色,近观石屏如垣,苍青深绿,辉映在水光林色之中。亭周景色如此清美,亭的名称也需新奇清雅,可是建亭者“欲名斯亭”却“状类不得”,于是很自然地说到请作者为亭命名。瞿令问的这一大段话,既是在夸美山亭之胜,也是在自我赞赏建亭之功,并且还希望借亭的命名,“表示来世”,使自己的名声能流传后人。这其中固然有可嘉许的一面,然而隐约间似乎有些俗气。对此,作者是有所感觉的,虽然他并没有表露,但在命名时却含蓄地带了出来。他完全不顾瞿令问请求命名的意图,既不从亭景特征命名,也不从建亭者的德政命名,而是别有所思,为这座山亭取了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寒亭之名。其理由是亭高风寒,大暑登之,有天时将寒之感,而且江华县处于炎蒸之地,需有清凉之气方可体安。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然而含义颇深,对自矜其功德的瞿令问来说,无异于一味清凉剂。
作者为人方正,性喜诙谐,曾自称漫郎、漫叟、浪士,寒亭的命名也正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性格。从地位来说,作者是江华令瞿令问的上司,但他没有摆出长官面孔,而是象朋友一样和县令一起商量亭的命名,这又表现出一个学者、诗人的气质。这篇亭记虽然艺术技巧上并不是很高妙的,但也写得娓娓动人,对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有一定影响的。
-
和着柔暖的春风,嗅着扑鼻的草香,柳绿桃红的春天,就这样一路歌唱着来了。河中流水淙淙、红柳吐蕊,田间鸟儿啼鸣、桃花烂漫,路旁胡杨
-
趋府不遑安,中宵出户看。满天星尚在,近壁烛仍残。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可怜同宦者,应悟下流难。
-
李商隐兖师我骄儿, 美秀乃无匹。文葆未周晬, 固已知六七。四岁知姓名, 眼不视梨栗
-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
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 2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 。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4 。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1.快阁在太和县,
-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
-
阎立本巫山高君不见巫山高高半天起,绝壁千寻尽相似。君不见巫山磕匝翠屏开,湘江碧水绕东来。绿树春娇明月峡,红花朝霞白云台。台上朝云无
-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这是高适在客中送朋友远去的赠别诗。
-
杨凝《送客入蜀》唐山水诗鉴赏 杨凝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杨凝是唐大历时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京师长安度过。在送一位朋友赴蜀中时,他写下了这首绝句。全诗意
-
纳兰的这首词,有着他一贯的忧郁风范。 上片斟月光为茗,看林梢轻影,无须整理的心事。随着殷殷低唤,拂去轻尘,来到眼前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纳兰小令中的白描总是十分动人。信步竹林间,满地竹叶恰似愁痕点点。纳兰词里这样的情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