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推窗》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袁枚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袁枚于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与山水为邻,以林鸟作伴,过起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诗人酷爱大自然,亦因得江山之助而写下大量山水景物诗。自然界朝晴夕阴,风雨多变,这就使敏感的诗人时忧时喜,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常赋诗以抒发之。这首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诗就是写诗人于清晨雨霁风止后推窗一刹那间的审美感受。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户,形容住所简陋,亦具有野人之趣。诗前两句写一整夜风雨大作,致使诗人连门户都不好轻易打开。“风雨”迫使诗人与自然的山水隔绝,无法亲近,只能憋在室内,形同囚禁。这是诗人所以觉“风雨恶”的原因。前两句诗重在表现诗人郁闷的心态。正因为如此,才会产生后两句诗所表现的清晨推窗见风雨消失时的喜悦。因此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一种因果关系。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这两句诗暗示“连宵风雨”已停,而大目然阴晴的变化亦引起诗人感情的变化:当清晨发现天气放晴,可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之际,诗人是何等欣喜!他是那样急不可耐,以至连开“蓬户”都嫌太慢,而是立即“推窗”,先一睹青山之风采,以解“连宵”之“相思久”。山本是无情的,是诗人对青山有情而“相思”,但诗人却化无情为有情。“山”既然能“相思”,则山就更值得诗人眷念了。又,山本是静止的,而写山能“扑面来”,又化静为动,更显得山具有灵性,这样的山可以交为挚友亦就不足为奇了。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曾有“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山亦被拟人化,但以硬笔描写,以力擅场。而此诗以“活”取胜,富有生活情趣。
吴应和评“随园诗处处虚灵活泼(浙西六家诗钞评语),意谓其诗形象生动活泼,又具有空灵之趣,颇能道出其性灵诗之特色。这首诗写雨后青山即具“虚灵活泼”之妙。
-
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群龙兮满朝,君何为兮空谷。文寡和兮思深,道难知兮行独。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愧不才兮妨贤,嫌既老兮贪禄。誓解印
-
乱文龟殼细相连,惯卧青绫恐未便。洁似僧巾白*布,暖於蛮帐紫茸毡。锦衾速卷持还客,破屋那愁仰见天。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
-
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 作品赏析鹤注编在上元二年冬成都作。是时高适刺蜀,以摄尹事至成都也。
-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
-
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 作品赏析【注释】:条桑:一作“桑条”
-
·皇甫谧· 渔夫者,楚人也。楚乱,乃匿名隐钓于江滨。楚顷襄王时,屈原为三闾大夫,名显于诸侯。为上官靳尚所谮,王怒,放之江滨,被发行吟于泽畔。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原曰:“举世
-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 ① , 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②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 ③ 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则阳》 【注释】 ①触氏:寓言中虚构国名,取争斗意。②蛮氏:寓言中虚构国
-
[宋]杨万里梦里篙师忽叫滩,老夫惊杀起来看。前船过尽知无虑,末后孤舟胆自寒。这是一首
-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主要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最早描写张生和莺莺故事的文学作品,是唐人元稹的文言传奇《莺莺传》。小说写的是唐贞元年间,张生游于蒲州,寄居蒲东十余里的普救寺,与莺莺
-
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相如起睨柱,头璧相与还。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