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
明·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树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颂不畏风霜的柏树性格,歌颂了在不可一世的邪恶势力威迫下,不渝其志,不改其节的凛然正气和刚正不阿、坚定不移的高贵情操,表现了作者坚持人格、真理的严正人生态度和藐视群小、鄙弃世俗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里所谈的节操问题实质上是个人格问题。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中,个人和人格是一钱不值的,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由社会和群体来决定。因此,中国人最讲究的是“为人”,“做人”,而从未意识到“是人”。而“做人”是一切做给人看,这就须扼杀自己的个性和人格以迎合社会。尽管先哲早就留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遗训,但绝大多数中国人更信奉的却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乌龟哲学。即使是他们中的精英人物——知识分子,也多为朝秦暮楚、看风使舵、趋炎附势、邀宠媚俗者,而真正能坚持真理、保持气节者,古往今来实在廖若晨星。作者于谦就是这少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代表。他生当封建专制更为残暴,君昏臣奸,国难当头的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年间,不仅写出了“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等表白风节的诗句,而且还以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抗俗排议,独支大厦,视死如归的一生政治、军事实践,为北风吹诗做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真可谓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本诗在艺术上,采取了比兴的象征手法。作者把自己高洁的情操赋予庭前柏树,使之人格化,极力称扬它战北风,抗冰霜,坚定不移的“节操棱棱”。柏树风格实际上就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具体形象的写照;北风、冰霜则象征着污浊的社会时俗和不可一世的邪恶势力。这种托松柏而言志节的审美构思显然是出自“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的传统象征法的“现成思路”。
另外,本诗在形式上采用了拟古体,而且深得汉魏风骨的精髓,语言素朴刚健,古质凝重,格调遒劲沉雄,对于表现和突出诗的内容和情感,起了有力的作用。
-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
[原文] (节选) 卷第十 议兵篇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巨所闻古之
-
绣帏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补翠。藻井凝尘,金梯铺藓,寂寞凤楼十二。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沉吟独倚。望远行,南陌春残悄归骑。凝睇。消遣离愁无计。但暗掷、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争奈转添珠泪。
-
作者: 申秀英高健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
(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二)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衿(jīn):衣领。 嗣音:寄音讯。 挑:挑
-
顾贞观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季子平安否?便归来
-
苏轼《水调歌头》苏 轼 苏 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 ① :琴诗何者最善? 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②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③ 。余久不
-
商容有疾,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慎子》 《慎
-
比喻摸不清某种事物其中的奥秘。这一俗语与我国古时候行医的招牌——葫芦有关。 古代,葫芦与中医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葫芦)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