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品文》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唐弢
中国毕竟是个大国,中国的人民也不愧是大国的人民,所以对于小,终觉得看不入眼。日本人被嘲骂的原故就因为生得矮小,似乎这便是他们的错处。
譬如骂人,指别人为贼为娼为畜生,总算很刻毒了。苟能冠之以小,在被骂者看来,一定是更吃亏的。所以奴才自称“小人”,而以主子为“大人”,也还是这意思。
小之不被中国人重视,大概“自古已然”的。
“五四”以后,文章里也有所谓小品文,表面上一样不被人重视,骨子里倒是正人君子们所痛恶的。这种短短的东西里,既不会有“哀感顽艳”的故事,给人消闲;也不会有抑扬铿锵的韵律,好叫××于微醉后“含情凝睇,缓缓歌之”。而这些东西往往倒像刺,正人君子们有的是疮疤,惟恐被刺到痛处,总觉得有些不放心。
这一点不放心,正是小品文的成功。
但这种成功是不会被注意的。在正人君子们看来,苟非治国平天下的大策,总不像是儒门正统,何况服人本该以王道,今乃出之讽刺,而又是这么短短几句,不伦不类,成个甚么样子。所以到了如今,称别人为杂感家、小品文家等等,也似乎并非好意了。
自魏晋六朝以来,虽有小品文,倒是没有这种名目的。大概“短简”、“杂记”等文,都应该归入这一类。虽然其间也尽有“谈言微中”的佳作,但我们的祖先一样不加重视。道统文统的伟构,得以“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使后世青年,还有躬受“名德熏陶”的机会。至于小品文,既不宜于说理,也不易于传道,不过是文人们一些不满于现状的小意见。所以在圣明之世,贤哲当道,正人君子们总得把小品文压抑一下,免使流传后世,而为“盛名之累”。
虽然如此,小品文却也还有流传下来的。
“五四”以后的小品文,因为改用白话,于是又多了个仇敌,便是“醉心古雅”的八股家。到如今白话的地位虽已确立,而小品文的危机却又丛生了。
但无论如何,这是还要累及盛名的。
1933年12月5日
(唐弢杂文集)
注释本文强调小品文的讽刺作用。
-
吃老豆腐的童年我成长的环境是穷苦的,但因为有母亲的爱,我又是幸运与幸福的。在我的记忆里,我还在梦乡母亲就起床磨黄豆了,我们家靠卖豆
-
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树含秋露晓,阁倚碧天秋。灰琯应新律,铜壶添夜筹。商飙从朔塞,爽气入神州。蕙草香书殿,愧花点御沟。山明真色见,水静浊烟收。早岁忝华省,再来成白头。幸依群玉府,末路尚瀛洲。
-
词的上片,用“记神京”开篇,化实为虚,回忆当年故都“柳绿花红”的繁华景象和自己裘马清狂、“解衣沽酒”的浪漫生活。下片以“到如今”过渡,由虚入实,描绘汴京沦陷以后“满目飞蓬”的衰败现实和词人凄凉悲怆的心情。全词没有一句议论、抒情之语,但字
-
名言: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注释: 入、出: 指国内、国外。法家: 执法秉公之臣。拂士: 拂, 通弼, 辅弼。 句意: 一个国家如国内没有严于执法之臣、辅弼的干才, 国外又没有
-
典源出处 《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辨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
-
【点评】诗题一作《乡村四月》。诗以景物作衬托,写江南田家四月冒雨耕作的情形,赞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
【名句】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语出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葵邱之会》。天下的形势如果不强盛就必定会衰弱,天下的安定如果不发展就必定要倒退。说明建立安定的政治形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采取积
-
名言: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注释: 钟子期、伯牙: 春秋时一对知心朋友。刘向在本章说:“伯牙子鼓琴, 其友钟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原题】:磨茶寄罗池一诗随之后以无便茶与诗俱不往今谩录于此过便焚切勿留
-
《蜀道后期》和《人日思归》是两首文学作品,通过对比赏析这两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题材、意境和感情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蜀道后期》描绘了长期在蜀道上奔波的艰辛和无尽的忧伤,表达了诗人对离乡别井感到的思念和苦闷。而《人日思归》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次,在意境上,《蜀道后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作者以悲伤的笔触描绘了蜀道的险峻与荒凉。而《人日思归》则更加温情,诗人通过描写故乡的美景和记忆,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最后,在感情表达上,两首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