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了知佛说的四圣谛,具有佛教智慧。
二、正思:远离世间的分别执著,进行正确的符合佛教智慧的静思。
三、正语:远离一切戏论、妄语,不造口业。只有符合佛法的纯净无染的言论。
四、正业:远离一切恶行,遵守佛教戒律,不造恶业,只进行合乎佛教要求的行为、活动。
五、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严格遵守戒律规定,不谋求不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亦称“正方便”。精勤努力,进求不已,不断解脱,反对懈怠。明辨善恶邪正,自觉向善,不生昏沉。
七、正念:正确念想,记持佛法,念护正理。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澄心静虑,专注一境,我法俱寂,身心轻安。由此谛观世界,洞察人生,获得解脱。
部派佛教时期,上述“八正道”发展成为“三学”,即持戒、禅定、智慧。认为通过这三方面的修持可以得到解脱。大乘佛教又在八正道、三学的基础上发展而为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忍辱、精进是新加的。布施表明了大乘菩萨为救众生不入涅槃的牺牲精神,忍辱是自受诸苦、不报无道,以免冤冤相报,轮报无止,是通过自我牺牲消除后业的法门。精进则要求修行者勤奋修持,永不松懈,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坚持到底。
佛教的解脱法门充满了戒除己欲、为善去恶、除邪布正的精神,因而伦理色彩非常浓厚。其规定从欲望的增减、行为的善恶、意志的进退、思想的染净 一直到精神的迷悟,由粗到细,从显至隐,要求越来越高。它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思想准则,而是从宇宙的最高意义上由下至上对人进行一步一步的提升,从而使之达到道德上完全的净化、智慧上绝对的圆满,体质上纯粹的自在,因而在伦理上渗入了形而上学的超越的宗教的意义,是特殊的宗教伦理观。
将佛教的这种伦理思想与儒家进行比较是很有意思的。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人、先王,而达到圣人标准的方法也不过是学会仁义道德和纲常礼教,自觉维护专制统治而已。从止欲、爱生、慈悲、超越等方面来看,儒家的道德标准都比佛教的标准低。佛教追求的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及所有人的自由、自在及一切众生之间、一切事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完全的平等,是平等基础上的自在。儒家追求的则是克己复礼,以牺牲自我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强调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上与下之间的等级关系。其所谓圣人,不过是自觉服从封建礼教的浸透着奴性意识的人格而已。因此,佛教的解脱之道丰富了中国伦理文化,也对宋明理学讲求“穷理尽性”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佛教伦理思想有助于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
观音说法台(浙江普陀山)
文殊说法台(山西五台山)
-
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 (1)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2) 。棹容与而
-
用讥刺和嘲讽的手法暴露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达到否定贬斥的效果。讽刺是漫画式的艺术形态和严肃的生活哲理的巧妙结合,时常由婉刺进而为笑骂和嘲弄,用逻辑的“归谬法”,即把荒谬的论点予以推论、放大、凸现,收到
-
【注释】:原题:天梅以和巢南西冷吊秋诗见示,即次其韵,并寄秋社诸子
-
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澧水西 ① 。 盈盈叶上露 ② ,似欲向人啼。 鸾舆去不返 ③ ,风雨湘江曲。 芳草独无情,还如裙带绿。 【注释】 ①澧水:水名,源出湖南桑植县西北,流径慈利、石门、澧县等地,注
-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不如侬家任挑达,草屩捞虾富春渚。
-
文徵明:玉女潭山居记(节选) 文徵明宜兴诸山,桐棺、离墨最巨。其次穿石山,峻嶻不如二山,而岩窦虚嶷,湍濑联络,奥窔瑰谲,最为奇胜,而
-
虞美人 【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祝 平生个里愿怀深,
-
何地堪相饯,南楼出万家。可怜高处送,远见故人车。野果新成子,庭槐欲作花。爱君兄弟好,书向颍中夸。
-
光缆传递过来的止痛药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和闺蜜冬雨还都是青春懵懂的时候,就曾牵着手去看过牙医。年轻时候对疼痛特别敏感,如同奔赴在死亡
-
《旷野》 冀坊 让我们的马 尽情地奔跑吧 这里是多么空阔的驰场呀 没有一个土丘 没有一块石头 没有阴森的林子 没有宽阔的 水深浪急的河流…… 太阳耀着 高回的天空这么亮 辐射热平匀地 能抚着这土地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