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飘色”
广东飘色每板由2至3名儿童扮演,大的六七岁,小的仅10个月。他们分别化装为戏曲人物,配置在一个板台上,用“色梗”巧妙地支撑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凌空撑起的叫“飘”,底下站着(或坐着)的叫“屏”。只造型亮相,并不歌舞。这是它和重阁、抬哥的区别,后两者是边走、边唱、边舞的。一板板飘色徐徐行进,配以八音锣鼓柜,吹吹打打,供人观赏,叫做“出色”。
传统飘色十分讲究神韵,造型要奇妙、含蓄,色彩要艳丽,色梗要纤细、耐力,整个板面要稳固。这主要关健在“色梗”,首先要使它能坚固地竖立在板面上。依傍孩童的身躯,不露痕迹地藏匿在他们的衣饰之中。伸出体外的部分要巧妙地装饰为各种道具,如花篮、羽扇、刀枪等,使之成为整个画面的一个有机部分。如“黛玉葬花”一板,“色梗”就通过锄头把与花枝相连,装扮花神的小童飘逸在花枝上,可谓匠心独到,不但在意境上使人回味无穷,造型设计上也是相当奇巧的。
传统飘色内容十分丰富,大多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如哪叱闹海、穆桂英下山等;现代飘色立意更为新颖,如嫦娥思乡,利用传统题材加以创新;江山色秀、和气夫妻等,内容则是全新的。湾沙飘色在表演时一般以鳌鱼舞开路,一金一银、游弋嬉戏,充满南国水乡的浪漫色彩。
“出色”最初与迎神赛会有关,从抬神像出游到抬化装为神的儿童出游,继而发展为戏曲造型表演。在这过程中,清初红船梨园弟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艺人在抗清起义失败后,流散各地,以“赛色”为生,加速了这种艺术的发展。
民间传说,儿童扮演过飘色后,诸事幸运。所以家长们都以自已的孩童入选为荣,一些村庄甚至采取投标的形式选取角色,家长们仍不惜重金投注。近年几届广东民间欢乐节上,都有飘色表演,儿童演员二十多人,家长始终陪同,直至演出结束,方尽兴而归。此中的心理,保祜儿童幸福成长和盼望儿女成才交织在一起,这与飘色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
近年来,湾沙、梅菉两地的飘色都有很大发展,剔除了其中游神拜佛的迷信糟粕,赋予现代化的新内容,使之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发展成为联系海内外亲友的艺术纽带,每届回来观看飘色的同胞数以万计,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的光辉。
-
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
-
【名句】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语出清代秋瑾《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诗。画家应当画云中的神龙,做人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非凡的志向。云中龙:传说龙在云中最为活跃。
-
国学名句“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出处和解释
【名句】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大质》。丹砂可以磨尽,但不能夺走它的颜色;兰花可以烧除,但不能灭掉它的馨香;美玉可以
-
莫愁乐(二首选一)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简析该诗以女子的口气用夸张手法描写一对恋人依依不舍的景况。
-
彭城初识子,照眼白而长。异梦成先兆,(予为密州,子立未尝相识,忽告同舍生曰:“吾梦为密州婿,何也?”已而果以子由之子妻之。)清言得未尝。岂惟知礼意,遂欲补诗亡。(子立能诗,而有礼学。)咄咄真相逼,诸生
-
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矫然江海思,复与云路永。寂寞想土阶,未遑等箕颍。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剩碣石岁峥嵘,天地日蛙黾。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骨惊畏曩哲,鬒变负人境。虽蒙换蝉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篇寓言短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访问天山道士,却始终未能得见。文章以现实与虚幻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精神寄托时往往感到迷茫与困惑。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天山道士代表追求精神境界,而主人公则象征人们的追求者,无功而返的故事结局表明人们的追求往往是一场无法企及的幻觉。通过这样的阐述,文章意味深长地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困惑与无奈。整篇文章以平铺直叙形式展开,语句通顺,措辞简练,给读者以深思。
-
忽忽心如梦,星星鬓似丝。纵贫长有酒,虽老未抛诗。俭薄身都惯,疏顽性颇宜。饭粗餐亦饱,被暖起常迟。万里归何得,三年伴是谁?华亭鹤不去,天竺石相随。[余罢杭州,得华亭鹤、天竺石同载而归。]王尹贳将马,田家
-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诗鉴赏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
-
曙爽行将拂,晨清坐欲凌。别离真不那,风物正相仍。漫水任谁照,衰花浅自矜。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桂树乖真隐,芸香是小惩。清规无以况,且用玉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