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据此可知诗的作意。唐时,应试士子常于考前将自己平时的作品呈于文坛、政界的名流,希求借其声望,为之揄扬,易于考中。这种风气,当时称为“行卷”。张水部,即著名诗人张籍,时任水部郎中。朱庆余曾向张行卷,得其赏识,但于考前尚惴惴不能自安,故以此诗试探张意。因此事毕竟羞于出口,遂假托闺情,以新妇自比,让“新郎”(比张)品评。
“洞房昨夜停红烛”。诗一开始,勾画出一个新婚初夜的早晨场面。洞房里虽然是夫妇二人,而诗人的笔端却单单对准新娘。她起个绝早,于辉煌的烛影中此时正在对镜梳妆。
新婚而早起,为的是“待晓堂前拜舅姑”。待晓,等候天亮。舅姑,即公婆。古时女子必于婚后第一个早晨拜见公婆,才算取得了家长的认可,明确了媳妇的身份。用两句诗包容了人物、时间、环境与事件等多种因素,如此浓缩语言的功力,在唐诗中并不多见。
拜见公婆何必“待晓”?对古代的新嫁娘来说,这第一次的拜见,事关以后处境的顺逆,地位的沉浮,因为那是以家长为中心的时代,故而新娘总是要讨取公婆最初的良好印象,为此后的生活开个好头。新婚而早起,正是为提前作好准备的良苦用心。
但是,尽管提前准备,也消除不了新娘此刻精神的紧张。她虽然精梳妙扮,巧抹细描,还是不能自信,唯恐有什么疵点不惬公婆之意,这才“妆罢低声问夫婿”。低声,自然是因为新嫁的羞涩。“画眉深浅入时无?”“入时”,时新样,合潮流。“无”,“不入时”的略语。请“夫婿”品评指点眉毛画的深浅是不是新时样,合不合新潮流。这两句诗,一写简单的行为,一述简单的问句,看似平平,但诗人所撷取的却是发生在新婚洞房里的一组典型的喜剧镜头,这就将做为新嫁娘的那种娇羞软怯的情态以及隐微复杂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
此诗用的是比体。诗人以新嫁娘待见公婆的惶惑不安的心境,来比拟自己即将临场的紧张期待的情绪。士子的应科考与新娘的见公婆,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但士子的应试与女儿的出嫁却都是各自的终身大事,其紧张、惶惑、期待之情完全相同。朱庆余从异事中发现了这种同情,并巧妙地借彼而言此,将严肃的内容寓于风神旖旎的闺情之中,取得了清新婉丽的艺术情趣,这与他的送陈标一起,堪称唐人比体诗中的双璧。张籍亟赏此诗,亦以比体回赠,题为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将朱比作美貌能歌的越女,打消了朱的疑虑,留下这文坛的一段佳话。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盛唐诗人
-
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自怜蓬鬓改,羞见梨花开。西掖诚可恋,南山思早回。园庐幸接近,相与归蒿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绘本模版,内容包括做诗词的绘本怎么做呀,怎么做诗词绘本,做诗词的绘本怎么做呀。绘本课程教案绘本《我喜欢书》教学目标:读懂故事《我喜欢书》,掌握绘本阅读的方法。2、引导学生感受书的魅力,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教学重点:
-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
-
我想讲一点我的当作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但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 我最初去读书的地方是私塾,第一本读的是 《鉴略》,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对字(这是做诗的准备)的课本之外,不许有
-
《豆蔻枝头》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杜牧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释义】豆蔻花初开时十分鲜妍,用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例句】①笑豆蔻
-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出处】唐王昌龄《 长信怨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 【意思1】我如玉的容颜反不如寒鸦润泽光彩,它展翅飞来时,还能带着昭阳宫的日照! 【意思2】 我 (宫妃)
-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
韩愈《晚春二首其一》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时作者四十九岁,正欲迈进知天命之年的门坎。
-
《无好学之志,则圣人复出,亦无益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无好学之志,则圣人复出,亦无益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二程集·论学篇》,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