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游子夜歌》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游子夜歌
歌德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钱春绮 译)
【赏析】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故事。1783年9月6日夜晚,在伊尔美瑙的吉息尔山山顶别墅,歌德在群山怀抱的沉寂中以游子自居,慨然题此诗于壁上。1813年8月29日,也就是歌德64岁生日的第二天,他再登吉息尔山,将30年前壁上题诗的笔迹加深。此后又过了20年,在最后一个诞辰前夕,即1831年8月27日,歌德故地重游,见壁上诗歌依旧,感慨万分,吟诗挥泪而去。不久,诗中最后一句“稍待,你也安息”果然应验,歌德于第二年3月22日长辞人世。
有人认为歌德的这首诗可与被称为“妙绝古今”的李白 静夜思相媲美。细细品味,这两首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首写远客在月光下的思乡之情,一首写浪迹天涯的游子在寂静山林中对永久归宿的渴望。两首诗写的都是浪游者在夜深人静时的感受,所选的时机是相同的,引发思绪的环境也大致相同,都突出了一个静字。只是李白诗中没有直接描述环境的静。但是,把床前的月光当作秋霜,这本身就是身处清冷沉寂的环境造成的一种错觉。歌德的诗则明确把处于沉睡中的大自然的静描写出来了:微风敛迹,栖鸟缄默,唯一没有休息的只有诗人自己,那么,他也该安息了。在这里,歌德的诗又表现出和李白的诗完全不同的侧重点。李白诗中清冷月光造成的孤独之感触动诗人的旅思秋怀,使他思念故乡亲人,表现出一种摆脱现时环境的向往,而歌德的沉寂的山林尽管也使诗人产生一种孤独感,但是诗人绝不想摆脱现时环境,恰恰相反,他渴望同它融为一体。李白的诗反映出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和世俗情感,富有人情味;歌德的诗体现出当时要求返归自然的时代精神。然而,尽管侧重点的不同,两首诗都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受到的召唤,使人感到意味无穷。
歌德自称为游子,具有双重含义。歌德最初写此诗时,他在德国各地就已经有丰富的经历。尤其是写此诗前的8年中,他远离故乡,来到魏玛公国,被聘为国务参议,管理公国的各种政务,还要陪公爵打猎、滑冰、出外旅行,繁忙的政务和浮嚣的宫廷生活使歌德深感苦闷,他向往宁静,向往休息,这便是促使他三年后改名换姓前往意大利旅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吉息尔山顶格外寂静的夜晚,“稍待,你也安息”正是歌德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歌德到魏玛公国以前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这场运动的主要精神之一是提倡返归自然。在魏玛的日子里,正如歌德给友人的信中所说,宫廷的种种活动及政务使他“几乎不能脱身”,奢华的封建宫廷生活同朴素的大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于是,在大自然怀抱中一种游子思归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首诗用词简洁,格律整齐,译诗采用中国诗的押韵方式,使此诗既不失丰富的韵律感,又保持了原诗风格。很多作曲家都曾为此诗谱曲,总数达200种以上,其中以舒伯特、李斯特等所谱之曲最为著名。
-
阮籍诗《咏怀诗·一日复一夕》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本篇原列《咏怀》诗第三十
-
《先秦散文·战国策·知伯身死国亡地分(赵策一)》原文鉴赏
-
【原题】:赵子容任温州避开法终日看凹子而事自理又新廪储粮功利可传也为赋读书行率诸友同作
-
春歌 作者: 李梦阳 【原
-
古代诗文名篇之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长亭送别》原文、鉴赏和解读
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长亭送别》 第三折 (夫人,长老上,开)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
-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出处】唐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意思】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今年的花再度绽开,又是一年了 【全诗】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
国学名句“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出处和解释
【名句】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 语出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丁一士》。天下的灾患没有比有所仗恃更大的了:仗恃有钱财的最终要因为钱财而败亡,
-
古文·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修顿首白,先辈吴君
-
洛阳道献吕四郎中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763年),唐代诗人。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