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序
诗经研究著作诗序(即毛诗序)的组成部分。又称诗大序和毛诗大序。通常认为,诗序有“小序”与“大序”之分。“小序”旨在解释诗经各篇的主题,行文列于每篇题目之后。“大序”只有诗经的首篇关睢中才有,序文列于该诗的“小序”之后,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说,是从“风,风也“句开始,到本序文结束。由于它冠于全书之首,并集中论述了诗歌的性质、内容、体裁、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等基本问题,具有总纲性质,一般称之为“大序”。关于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有说出于东汉卫宏,至今无定论。
本文阐发了一系列重要的诗论见解。首先,指出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及与音乐、舞蹈的联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认识承继并发展了“诗言志”的传统观点,特别是将言志和抒情结合起来,较准确地概括了诗歌的特征。其次,揭示了诗歌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通过发挥礼记·乐记中关于“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思想,说明社会状况可以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第三,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并对风、雅、颂三种体裁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作了初步的概括和说明。第四,强调了诗歌的“美刺”、“讽谏”的社会作用,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并且以“发乎情,止乎礼义”为其基本原则。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思无邪”及“兴观群怨”思想的直接影响。
本文是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系统总结,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
宋·秦观2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3,余自吴兴过杭4,东还会稽5。龙井辨才法师以书邀予入山6
-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
-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
-
【原题】:始生之日石子寿以诗所以相属这意再三甚厚饮其酒歌其诗既至于醉也援笔为十韵报之
-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出处】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翻译】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全诗】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
-
阮籍有胸怀可借睡。隔壁邻居有少妇,温柔又漂亮,美丽又大方,算是好胸怀。阮籍喝了二醉酒,酒气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酵成胆气,去找美
-
北固高楼海气寒,使君应此凭栏干。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
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政化平如水,皇恩断若神。时时用抵戏,亦未杂风尘。 作品赏析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①,每蒙天一笑②,复似物皆春③。政比平如水④,皇明断若神⑤。时时用抵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上一句:返景入深林
下一句:复照青苔上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意思是阳光透过树林间的缝隙,重新照亮了覆盖着青苔的地面。这些诗句描绘了山居中秋天的景象,充满了宁静与美丽的意境。【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处】唐·王维《鹿柴》。【译注】一抹余晖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在冷色的画面
-
黄庭坚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写这首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