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题名记》原文|翻译|赏析
宋·秦观2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3,余自吴兴过杭4,东还会稽5。龙井辨才法师以书邀予入山6。比出郭7,已日夕,航湖至普宁8。遇道人参寥9。问龙井所遣篮舆10,则曰:“以不时至11,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12,林间月明,可数毛发。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13。出雷峰14,度南屏15,濯足于惠因涧。人灵石坞16,得支径上风篁岭17。 憩龙井亭18,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经佛寺十,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19,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有也20。
行二鼓矣21,始至寿圣院22,谒辨才于潮音堂。明日乃还。
1龙井:在杭州市西湖西南风篁岭上,其地有龙井寺,附近环山产茶。题名:题写姓名,以作纪念。2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能诗文,词为北宋一大家,有淮海集。3元丰二年:1079,元丰,宋神宗年号。4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5会稽(kuai ji):今浙江省绍兴市。6辨才法师:即僧人元静,苏轼之友。7比:及,等到。郭:外城。8普宁:寺名。9道人:得道之人。参(shen)寥:即僧人道潜,能诗,自号参寥子,苏轼之友。10龙井:指辨才法师处。篮舆:竹轿。11不时至:未按时到达。12开霁:放晴。13杖策:拄手杖。并湖:沿湖。14雷峰:山名,在杭州市西湖南岸。15南屏:山名,在杭州市清波门西南。16灵石码:古山名,在杭州。17支径:小路。18憩(qi):休息。19深郁:幽深茂盛。20殆:恐怕。21行:将。二鼓:二更。22寿圣院:寺名,离龙井很近。
【析点】 本文以精致的笔墨纪录了夜往龙井寺的行踪和兴致。第一段从三个角度写足此次赴邀的难度:一、仓促上路,二、天时已晚,三、没有竹轿。条件虽差,却能欣然而往,足见作者兴致之高。强调赴邀的难度反而突现了游兴的浓度,此种衬垫手法起到水涨船高的作用。
第二段为全文的重心。此段详记步行踪迹和喜悦之情。出雷峰,度南屏,入灵石坞,上风篁岭,憩龙井亭,笔墨跃动,移步换景,作者匆匆的脚步和热切的心声跃然纸上。其间插入“濯足清涧’和“饮泉静亭”的细节描写,这些富于感情包孕的行为更为游兴增添了美妙的涟漪,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此段还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写月明,一写寺静,都能完美地烘托作者心情,而且着墨不多,特色毕现。写“林间月明”,则是“可数毛发”,可谓明得出奇;写“道旁庐舍”之静,则用隐显的灯火作引逗,用悲鸣的流水作反衬,可谓静得入胜。俨然一幅“非人间”而有的佛家寂境。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作者感情的投入和心与境的亲密融合。至于参谒辨才法师诸多情事,则一笔带过,因为崇佛之情已作倾吐,故无须铺陈赘述。行文若此,堪称洁净。
-
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拼音(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什么意思)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拼音,内容包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多音字和近义词和反义词怎么写,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资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什么意思。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白天去田里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植物,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
-
这四首写景诗,都是抓住一个细节,抓住平凡事物中富有诗意的东西加以表现。 第一首,在湘水渡中,不写湖光山色,两岸风物,却抓住了中流的一只渔舟;又不写渔舟的种种,视线却集中在渔夫身上;却又不写渔夫的种种,单写他穿翻了衣衫,发髻不裹的自由
-
杨方 丰翘被长条,绿叶蔽朱华。 因风吐微音,芳气入紫霞。 我心羡此木,愿徙著吾家。 夕得游其下,朝得弄其花。 晋代杨方所作的《扶桑》一诗,大体上可分两个部分来赏析。 首先,前四句着重从四个角度来描写扶
-
感惜芳时换,谁知客思悬。忆随鸿向暖,愁学马思边。留滞机还息,纷拏网自牵。东南起归望,何处是江天。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出处】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译注】岐王的宅第里我时常见到 你,崔九的厅堂前曾多次听到你的歌 唱。岐(q)王:唐玄宗之弟李范。寻常: 平常。崔九:即殿中
-
左思诗《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劃。 握笔利彤管, 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
-
侧面不是全部,但全部往往由侧面来体现。惟有爱才是崇高的。崇高的爱可以生发、激发、勃发一切创造力。旧影集里有一组黑白照片。一张照片是
-
白社会中尝共醉, 青云路上未相逢。 时人莫小池中水, 浅处无妨有卧龙。 《醉中赠符载》是一首抒写不得其志的愤懑不平之作。与作者在白社会中“共醉”的符载,字厚之,蜀人,早年隐居庐山,后辟西川节度使幕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