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夜坐》原文、注释和鉴赏
张耒夜坐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赏析心得】
张耒家本清贫,苦学成才。熙宁年间举进士后,曾居馆(秘书、著作和史馆)八年,后游学陈州,得苏轼器重,被称“苏门四学士”之一。哲宗即位,因陷元佑党籍,一贬再贬。苏轼逝世,他已是五十岁老人了,为其在陈州举哀,遂被第三次贬到黄州。面对废放,家中又有十几口饥寒之累,他还赋诗夜坐寄意,确实令人钦佩。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作者起句紧扣诗题“夜坐”。夜深人静、寂寞孤冷,表明诗人处境艰难,但天上秋月分外明亮、照人心扉,给人以极大鼓励。已入深秋,夜霜欲降,但它又不是骤然降落,而是随着日转星移,先将空中大气澄清,使月更明、星更亮,让人们清清楚楚看到严霜渐渐降落大地,给人间送来寒意,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作者深夜枯坐,室外霜降风起,残叶抖动、沙沙作响,引起了他内心的强烈共鸣。因受党籍迫害,苏轼及苏门学士相继谢世,秦观逝于元符三年(1100),苏轼逝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陈师道逝于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逝于崇宁四年(1105)。如今,就只剩下自己这片梧桐老叶了。诗人在稀稀落落的桐叶迎风声中,奋起抗争,内心呐喊:要不甘衰谢,在日渐冷落的北宋末期诗坛中,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诗篇,为人间送来铮铮秋声。在朝政日益败坏的徽宗后期,北宋末年,张耒身处孤境、安贫守道,表现出的坚强、刚毅、执着和超脱,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
〔走笔成〕束带趋承明。守官唯谒者。清晨听银蚪。薄暮辞金马。受辞未尝易。当是(一作御)方知寡。清范何风流。高文有风雅。忽佐江上州。当自浔阳下。逆旅到三湘。长途应百舍。香炉远峰出。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客旅漂泊中度过的,
-
【名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想不到百炼之钢,竟柔软得能在手指上缠绕。比喻性格刚强的人,最后变得非常柔顺。现在常用来比喻文艺作品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晋刘琨 《重赠卢谌》 诗中
-
作品:待漏院记 简介本篇选自《小畜集》。作者
-
每旦,击钟二十四声,家众俱兴。四声,咸与盥漱。八声,入有序堂。家长中坐,男女分坐左右,令未冠子弟朗诵男女训诫之辞。男训云:“人家盛衰,皆系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为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
-
锄头生锈的锄头,像一位做错事的老人,躲在大门扇的后面,耷拉着脑袋,不声不响,又像刚哭泣过的孩子。我从父亲手中接过锄头时,二十出头,
-
红绣鞋·秋日湖上 王举之 红叶荒林酒兴。黄花老圃诗情。 柳塘新雁两三声。湖光扶不定。 山色画难成。六桥风露冷。
-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
《杜鹃花·浪淘沙杜鹃花》咏杜鹃花诗鉴赏 高观
-
【410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王伟光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万字,2014年9月第1版,18元)△共5部分:[1]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