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兰》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郑思肖
向来俯首问羲皇①,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注释】
①羲皇:羲皇上人,即太古时代的人。这里借指墨兰。
【评说】
本诗选自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郑思肖墨兰图题诗。
画上题云:“丙午正月十五日”。丙午,为元大德五年(1306),这时距离南宋王朝覆亡已有三十年。郑思肖这幅墨兰,花叶萧疏,不画土,不画根,以示国土沦丧。郑思肖的不少墨兰图,除了蕴含我国传统的“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以外,还在兰花形象里渗透进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遗民录说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
诗以发问开其端。画家感叹金瓯倾覆、国土沦丧,所以画成墨兰后,神思恍惚,俯着头对它发问:你是什么人?难道你不知道国土正遭元人蹂躏,为什么你还要到没有存身之处的“此乡”来?以兰拟人,语痴绝,情弥真,诗和泪写成。后半首,诗笔转到兰花的馨香上。诗人说,在没有作画以前,驰骋想象,开放五官,特别是鼻孔,便闻到满天的、浓郁的、带有古意的芳香。馨香,本是兰花的自然属性,这里,郑所南赋予它以社会属性,象征着高洁、坚贞的人格力量,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风节弥高、坚贞不屈的美学理想。古与故,谐音双关,“古馨香”和郑思肖另一首题画诗墨兰“抱香怀古意”(见历代题画诗类)一样,含有怀恋故国的深意。
-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③ ,惟余莽莽 ④ ;大河上下 ⑤ ,顿失滔滔 ⑥ 。山舞银蛇 ⑦ ,原驰蜡象 ⑧
-
渡辽水王建【原文】渡辽水[1],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2]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茔冢各与题本乡[3]。身在应无回渡日
-
疑因星陨空中落,叹被泥埋涧底沉。天上定应胜地上,支机未必及支琴。提携拂拭知恩否,虽不能言合有心。
-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名言: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句意: 执行惩罚, 要对轻罪以重罚, 这样即使轻罪也不会产生, 重罪自然也不会跟着出现, 这就叫治理达到其治理的目的。 出处: 《
-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⑴齐安:唐郡名。天宝元年(7
-
阿尔巴尼亚诗歌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人口最少的国
-
《梅花·庭前梅树》咏梅花诗鉴赏 李翠娥粲粲梅
-
今朝把酒复惆怅,忆在杜陵田舍时。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
-
遥知好睡紫微郎,枕簟消薰绿蕙芳。五色诏成人不到,万年风动阁生凉。平时下直归宜早,陋巷相过意未忘。杨子不烦多载酒,主人犹可具黄粱。
-
《墨翟则崇尚节俭。》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