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李牧破匈奴》原文|鉴赏|解读
司马迁李牧破匈奴
李牧者②,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③,备匈奴④。以便宜置吏⑤,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⑥。日击数牛飨士⑦,习射骑⑧,谨烽火⑨,多间谍⑩,厚遇战士(11)。为约曰(12):“匈奴即入盗(13),急入收保(14),有敢捕虏者,斩(15)!”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16)。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17),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18)。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19),固称疾(20)。赵王乃复彊起使将兵(21),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22),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23)。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24),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25),悉勒习战(26),大纵畜牧(27),人民满野。匈奴小入(28),佯北不胜(29),以数千人委之(30)。单于闻之(31),大率众来入(32)。李牧多为奇陈(33),张左右翼击之(34),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35),破东胡(36),降林胡(37),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鉴赏】 李牧破匈奴记叙了赵国良将李牧保卫边疆、大破匈奴的战绩;歌颂了李牧不急功,不近利,不逞匹夫之勇,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赵王而罢将失官,一切以战事为重,一切以护边为重的爱国精神;塑造了貌似“不敢战”,实则英勇善战,貌似“怯弱”,实则大智大勇,匈奴“小入”则“佯北不胜”,匈奴“大入”则“大破大胜”,善为奇谋,独具风采的良将形象。
通篇用“赋”的手法,且轻描淡写、平实道来,然淡中有浓、平中有奇、举重若轻。平实的陈述与李牧“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的丰功伟绩,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托出了一代良将的形象,真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以平凡现神奇,以淡泊寄至味。
本篇还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先写李牧“不敢战”,写匈奴“以李牧为怯”,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也因此“让李牧”,“使他人代将”。然正是敌强我弱情况下的良将之“怯”,得以使边疆“如是数岁,亦不亡失”,远远胜过“他人”的匹夫之“勇”,并最终大破匈奴。这种以 “怯”写勇,以“不敢战”写“大破之”的手法,使李牧的形象特别突出,独具异采。
另外,本篇还用“他人”逞匹夫之勇而“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与李牧的良将之“怯”而“数岁,亦不亡失”作对比,证明了李牧以“不战”为战的策略的英明。同时,文章最后一句“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既补足了李牧护边的功绩,又有力地照应了开篇的“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使文章首尾完整,浑然一体。
-
作品:与韩荆州书 简介本篇选自《李太白集》。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
-
一个细雨霏霏的双休日,我与几位朋友走进赵州桥畔的柏林禅寺。组织者在微信上告知,进寺院要把说话音量降到最低,听师父开示和用斋饭时要止
-
庄稼地里的雨声庄稼地里的雨声,我有幸亲历过多次。在雨下来那一刻,我忽然安静,没有任何的匆忙、所谓雨中的狼狈。我只是屏息静气,聆听雨
-
苏轼《百步洪》 长洪斗落生跳波 2 ,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 3 ,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 4 ,骏马下注千丈坡 5 。 断弦离柱箭脱手 6 ,飞电过隙珠翻荷 7 。 四山眩转风掠
-
沿流辞北渚。结缆宿南洲。合岸昏初夕。回塘暗不流。卧闻塞鸿断。坐听峡猿愁。沙浦明如月。汀葭晦若秋。不及能鸣雁。徒思海上鸥。天河殊未晓。沧海信悠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的芍药意象,内容包括关于芍药的美好的含义诗词,关于芍药的诗词,描写芍药的古诗。关于芍药的古诗词有很多春日宋代: 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唐代:
-
十年春,齐师伐我 ① 。公将战 ② ,曹刿请见 ③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④ ,又何间焉 ⑤ ?”刿曰:“肉食者鄙 ⑥ ,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 ⑦ 。公曰:“衣食所安 ⑧ ,弗敢专也 ⑨
-
凯瑟琳·安·波特 (孙志新 译) 我说,布兰查德夫人您相信我的话,我跟您和您一家人在一块儿可愉快了。因为您家好极了、样样都好。是啊,来这儿以前我在一家窑子里干了很长时间。也许您不知道什么是窑子。当然…
-
【生卒】:1899—【介绍】: 法国诗人。他28岁时发表诗集,从此开始文学生涯。他受到奈瓦尔*作品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奈瓦尔的诗意般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