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咏史》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旒。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宋代朱熹谓:“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诗,大略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旒’云云,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见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朱老夫子在这段话中表现出来的惊异称赏,正说明李清照其人、咏史其诗超轶流俗,出人意表,足以使须眉男子叹服。
易安此诗,借古以讽今。在我国历史上,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是为西汉;到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后被推翻,于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是为东汉。东汉的建立,是西汉的延续与继承。而王莽所建的新朝.为时仅15年,不仅短命,而且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后世的认可,王莽虽处尊位,实不能号令天下。“两汉本继绍”,作者下一“本”字,说明理当如此,语意肯定有力。“新室如赘旒”,把王莽的“新”朝比作缀在旗帜上的飘带,说明它飘摇无力,非承大统。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而同年,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后三年,又立刘豫为齐帝,企图用此傀儡,取代汉族政权。在这两句诗中,作者把南北宋比作两汉,言其继承大业,合理合法,而把伪楚、伪齐比作王莽新朝,表现出鲜明的褒贬爱憎之情。诗的后两句,作者一下子转到三国时司马氏篡魏,中散大夫嵇康在文章中以鄙薄商(即殷)汤王、周武王改朝换代,来影射指斥司马氏的故事,说明伪楚、伪齐必然遭到正义者的唾弃。此两句在“所以”之前,实际上省略了许多内容。嵇康之鄙薄殷、周自立,并非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而是借题发挥,取殷、周自立与司马氏篡魏在形式上的相似点。正是从这一点着眼,所以嵇康才“薄殷、周”。这些转折性的涵意,作者都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出一“所以”,让读者自去领会这不同于一般的因果关系。这首咏史诗,作者把两段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干的史实联系在一起,而统一于否定伪朝、肯定两宋大统的内在逻辑上。四句诗议论斩截了当,表述深切简劲,读来不容置疑。故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赞云:“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易安此语虽涉议论,是佳境,出宋人表。”
-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2〕,驰烟驿路〔3〕,勒移山庭〔4〕。夫以耿介拔俗之标〔5〕,潇洒
-
《清玉案》 辛弃疾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①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②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③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诗听越客吟何苦,酒别吴娃劝不休。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作品赏析【注释】:风月①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②①风月:清风明月。
-
小学古诗词诗意的探究(教学论文《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古诗词诗意的探究,内容包括教学论文《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如何让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小学生的古诗诗意。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笔者有一些体会。
-
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二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首先需作解说的字词有: 静女:文静安详的姑娘。其:
-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
古文观止·朱彝尊·寄谭十一兄左羽书 江生自昌
-
再泛吴淞江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
-
作者: 王幅明
-
《庄子》论养生,首先论述了物、我、形、神四者在养生中内外轻重的地位。就“物”“我”言,《达生》认为“外物”皆轻,唯“我”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