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品《静女》鉴赏和精讲
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二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首先需作解说的字词有:
静女:文静安详的姑娘。其:此作为形容词的词头。姝(shū疏):美貌;俟:等待。这里的“爱”,通作“��”,遮蔽、隐藏的意思。搔首:用手挠头发。踟蹰:徘徊不前。
全诗三章,头一章是写赴约,一个男子赴情人约会。前二句说,一个美丽而文静的姑娘,约会城角僻静之处。后二句承上而写出:男子到达会面地点,却不见女子。哪儿去了呢?原来调皮姑娘见他来了,故意躲起来。于是,男子急坏了,抓耳挠腮地踱来走去,不知所措。这章写“赴约”情景,多么生动逼真!
下章要释之字词是:
娈(luán銮):娇美。贻:赠送。彤管:红色管状的草。此用王力说,不用郑笺“赤笔管也”的旧注,因为它与下文含意不符。
这是说,美丽而文静的姑娘,送我一支红色小草。
炜:鲜明发亮。说怿:说,同“悦”;怿(yī译),喜爱。此处的女,是“汝”之通假字,指“彤管”,也指姑娘,语含双关。
后二句是说,赠给的小草非常美丽,发着红光;非常喜爱它(她)
第二章,写见面,即会面后的情景;末章方赠物示爱。
牧:牧场。归荑(tí题):归,此处借为“馈”。荑:初生茅草。洵:实在、诚然。异:惊异,与众不同。匪:通“非”。女:通“汝”。
这两句是说,姑娘从牧场带回来了一把初生茅草作为礼物赠送给男子;男子接过茅草故作惊异地盛赞这茅草真美,实在美!
后边两句是说:并非是你送的这草儿本身有多么美,而是因为美人送的,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美。这是全诗点题之句:前边对红色小草的百般赞美;这里又对一把茅草的惊异而极言其美,都只是用来表明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深,但都未曾言明:“我爱你”! 到了诗尾,才说穿了: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爱美人之贻”,我爱草,只是由于爱你这个人啊。
* * * *
静女,是“十五国风”中的“邶风”——邶地民歌。“邶”,即今河南淇县以北、当时卫国都城朝歌的北方一带地区。这首民歌,在邶风十九首中最有名的一首,常受选家青睐,入选于各代的选本之中。
它主要是写一对赤诚相爱的青年男女约定在城隅幽会的情景。诗歌是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写得极富情趣,构思也挺别致。
首先,它营造了一个优美而富谐趣的意境。诗篇用神巧笔触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神往的境界——
一对青年男女,在天真烂漫地相互“逗趣”:姑娘先隐而不见,惹得人焦急万状;再又郑重地赠送礼物——一株红色小草(是开玩笑吗?不是,是物微意重)。最后,又送给一大把嫩茅草,表明礼重情深。而男小伙却语含双关地“凑趣”:先说小草很美,很喜爱;那把茅草更是美极了,美得令人惊异,令人着迷,尽情地表明自己对“草”的倾慕之情。最后,话头一转,说真正美丽的不是草,而是送草之人。于是,两心相印,互相爱慕的主旨一下揭示了出来。诗歌把那种天真无邪、相互逗趣的男女相会情景,写得多么活灵活现啊!
其次,这首诗在表达艺术上,采用单线白描“赋法”,没有一句比兴之辞。语言朴实而形象生动,文笔简明而情趣盎然,把人物的开朗性格、深厚感情和愉快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主人公的幽默感,更是十分引人。此诗在用韵上,采取的是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即用“转韵交叉相押”的韵式。全诗十二句,除第三句的“见”字不押韵之外,其余全部用韵。第一章用侯部韵,第二章用寒部韵和脂、微合韵;第三章,则用交叉押韵法,头一句的“荑”同第三句的“美”相押;第二句的“异”又与第四句的“贻”相协。这样,就使诗歌音乐性加强,读来声韵铿锵。
-
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
-
摸鱼儿 【宋】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
野禽兽可驯养而不裨于人者 1 ,吾得之于狸 2 。狸之性憎鼠而喜爱,其体趫 3 ,其文斑 4 。予爱其能息鼠窃 5 ,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有生致者 6 ,因得请归 7 ,致新里客舍 8 。 舍之初未为
-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出处】唐.邱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 【意思】 草色刚受过一场雨的清洗, 松声传入打破了晚窗
-
山气朝来爽,溪流日向清。远心何处惬,闲棹此中行。丛桂林间待,群鸥水上迎。徒然适我愿,幽独为谁情。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 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 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
-
名言: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句意: 国家虽大, 一味好战, 必然招致亡国之祸; 国家虽太平无事, 忘了战略警戒, 就必然会出现危险的局面。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
【题 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
-
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口藏传宣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
-
应为西陂好,金钱罄一餐。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