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八十五)》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护阿芙蓉。
鸦片,以及由鸦片而引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终于解体,并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对待鸦片问题上,龚自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他坚决地站在严禁派一边,写诗为文,为禁烟呼号。在辞官南归途中,他接连写了三首以禁烟为题材的诗,成为近代反映禁烟斗争的名作,这是其中的一首。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诗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政府颁布的禁烟条款已遍贴于东南各省港口,但鸦片烟馆里却照样有人在吸食鸦片,究竟是谁给他们大开方便之门呢?津梁,原意是渡口,此指港口。藏春坞,北宋官僚刁约晚年在润州建别墅的名称。由于制鸦片的罂粟花别名丽春,这里借藏春坞隐指鸦片烟馆。清政府慑于人民反对鸦片的威力,曾多次颁布禁烟条款,其实清政府官员中很多就是吃烟者,林则徐曾愤慨地说:“盖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原片)又说:“现任督抚,嗜烟者约占半数。”(与胞弟林元抡书)在清政府内部,实际已经形成一支吸烟、贩烟的卖国势力,这些人利用职权,与外国侵略者相互勾结进行肮脏的鸦片走私活动,致使鸦片走私和吸食鸦片已成公开或半公开状态。诗第二句用一个“谁”字领起,与第一句禁烟条款遍布东南的情况相对照,而“藏春”又与“谁”联系在一起,诗人要揭露抨击的对象也就呼之欲出了。“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护阿芙蓉”,更把诗所要抨击的官僚贩烟、吃烟的现象进一步深化。莲幕客,南齐尚书令王俭的官府泛绿波,依芙蓉,极其艳丽,时人称王府为莲花池,在王府中做幕僚的称莲幕客。阿芙蓉,鸦片的别称。诗借莲幕客的典故进一步说明吸食鸦片者的身份,他们正躺在碧纱里吸食鸦片呢!这首诗深刻之处,在于它以揶揄、嘲讽的笔触,形象地揭示了鸦片源源输入国内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给人以警醒与启迪。
-
水仙子·山居自乐(二首) 孙周卿 西风篱菊灿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 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 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 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
别日已苦迫,见日未可期。曷不惜此日,相从把酒卮。人生初甚乐,譬若枰上棋。纵横听汝手,聚散岂吾知。胡为复嗟叹,实恨相识迟。念昔非亲旧,闻名自童儿。不见常隐忧,见之百忧披。相从未云几,别泪遽已垂。有如云间
-
楸树高花欲插天,暖风迟日共茫然。落英满地君方见,惆怅春光又一年。
-
短篇小说。王统照著。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写年青的女演员琼逸,为成全画家的艺术创作,自愿作裸体模特儿。正当画家沉浸在艺术创作的冲动时,琼逸的男友闯来将她带走,并从此不再理她。接着,一个50多岁的狡
-
赏花而花已开,诗人常有不逢时之叹,但此诗却加了一个“他日未开”;不管是未开或已谢,总会令人有些感慨。作者从“他日未开今日谢”,引申出“嘉辰长短是参差”的结论,自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此的“参差”之事,实在很多,却也是
-
苏轼 壬戌之秋 (1) ,七月既望 (2) ,苏子 (3)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4) ,诵明月之诗 (5) ,歌窈窕之章 (6) 。少焉 (7)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为汉初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所著。该书思想以道为主,兼杂儒、法、阴阳、名、法诸家之说,是继《吕氏春秋》之后,又一秦汉道家代表之作。其音乐美学思想虽无专
-
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一、讨论范围及术语说明本文讨论的范围限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国内的诗歌写作
-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200个字左右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求200字古诗词,二百字左右的古诗词原文,200字以内的古诗或现代诗。诗词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