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茵纳斯弗利岛》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茵纳斯弗利岛
叶芝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我的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袁可嘉 译)
【赏析】 这是叶芝的早期作品,写于1892年。19世纪末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叶芝对于爱尔兰神话和爱尔兰风光的迷恋造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神秘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本诗就是这种倾向的代表作。
这首诗中的茵纳斯弗利岛并非真有此地,而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湖中小岛。在诗中,它显然象征着诗人所想往的远离现实的“仙境”。但是诗人对于它的描绘并不是纯粹的想象,而是对其所热爱的爱尔兰风光的真实写照。
全诗共分为三段。第一段写诗人准备动身去茵纳斯弗利岛,以及到了岛上自己的打算。在这一段中,诗人采用的是白描手法,用小屋、云豆架和蜜蜂巢勾勒出一幅理想中的田园图画。
第二段则比较复杂。诗人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描写了自己在岛上心情的变化和岛上的景色。前两句是对诗人来到岛上后心情的描述,这里“它徐徐降下” 中的 “它”是指前面的“安宁”。随后诗人用了一个比较难解的比喻,即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它似乎同时暗示了这种安宁既扫去了自己眼中的纷乱,又消除了自己耳中的嘈杂而耳目一新。后面两句是写岛上风光的变化,其色彩非常鲜明,但又十分含蓄,诗人实际上是在写湖水,却又没有出现一个水字,而是用不同的色彩暗示出湖水在光线变化下的景象。特别是最后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一句,比喻非常巧妙,使夕阳下湖水荡漾的动感跃然纸上。
第三段起首又重复了全诗的第一句:“我就要动身走了。”这一下子就把人从第二段的奇幻景色中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那一切美妙的情境原来都是诗人的幻想。但紧接着的几句又将人从现实中更为彻底地超脱出来。因为诗人并不需要真的去那原属乌有的茵纳斯弗利岛,而这岛只存在于诗人的心中。在这里,诗人用日夜轻拍湖滨的水声象征茵岛,其实那不过就是大自然的神秘的生命节奏。而不管身处何地,就如诗人写的:“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只要你在心灵深处能够听到这声音,现实的“灰暗”和(车行道上的)“喧嚣”就会消失,你的耳边就会响起蜂群或蟋蟀的歌唱,眼中又会是色彩斑斓的湖光水色。而这时,诗人真地 “动身走了”。
作为一首抒情诗,本诗的最大特色就在于: 它把抒情、写景乃至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人置身于现实和幻想的反复交替之中而不再想去辨其真假。
-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杜司勋” 指的是杜牧。杜牧(803——852)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被后世合称为“小李杜”。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春天
-
我参军所在的部队是山西决死纵队的老底子,于是传下了一种固定的军旅食品——合子饭。合子饭就是杂烩饭,把面片、白菜、土豆煮成一锅,再放
-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 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
-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桃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桃花映红了春天,还是春天映红了桃花?一阵轻风吹过,乱红纷纷落下。无数的鸟儿在天空展翅,铺展通往春天的路。
-
王思任《游洞庭山记》 王思任 余读 《震泽编》,慨然有七十二峰之想。已而手弇州、太函、歇庵诸游记,则神淫淫三万六千顷湖波际矣。 前游者曰,非筍舆不可穿云,非峨岢之艑,不可破巨浪。因借同年俞观察一檄,而
-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此篇原为殷商卜辞,见《卜辞通纂》三七五。它原无题目,系按惯例采首句为题。 这篇小辞是在占卜“今日是从何方来雨”?这里文字完整,意思显豁,已经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译注】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挽留的昨日时光; 【全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
-
《赵湘·交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交可无乎?无将
-
古文·夏梅说 钟惺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