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九华山,地处安徽省青阳县。天宝后期,李白于漫游途中,曾在九江下游 (即安徽贵池至铜陵一带) 的江面上远眺九华,观赏山景。篇首二句所言,即指此事。
“天河”二句,紧承其上,具体描绘当初遥望九华山的情景。诗中写瀑布的悬空而下,用一“挂”字,极耐咀嚼。它化动为静,表现出诗人在凝神眺望的一瞬间所产生的幻觉: 奔腾的瀑布从天河倾泻而出,旋即化作一匹巨大的绸缎,高挂于天地之间。这不仅显示出气势的雄伟,而且非常贴切,与上句“遥望”二字相绾合,因为这种静止的幻觉,只有当“遥望”时才有可能出现。于此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针线之细密。如果说“天河挂绿水”是化动为静,那么,“秀出九芙蓉”则与之相反,是化静为动。诗人把九华山群峰写成是从水面袅袅露出的九朵芙蓉,渐长渐大,婀娜多姿,令人觉其秀色可餐。这两句所写,一雄伟,一奇秀,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对比;而绿水与芙蓉并列,又使画面增添了一种鲜明的色彩映衬。诗人对山峰与瀑布的描写,就是这样获得了各益其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四句,诗人表达了对九华山的难以忘怀之情,接下来,笔锋则转至对今后入山寻幽探胜的向往:“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诗人此问,当是大有深意。前人有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宏景与谢中书书),然而这共谈者须有共识,须是潇洒出尘之人,若是奔走名利之徒,终日营营世念,心有所蔽,又岂能携手同游,以尽其欢呢?“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这最后二句,承接上面的提问,点明韦仲堪正是可以与自己同游共赏的高人雅士,以赞叹之笔作结。韦时为青阳县令,结句说其“于此卧云松”,这是不可忽略的一笔。“卧云松”本指隐居,诗人在此则是借以言其为政清简,无案牍之劳; 处世脱俗,有林泉之心,能够从容潇洒地与自己褰裳涉水,举足登山,共同领略山水之趣。
此诗写得感情浓郁,既有对山川美景的神往之情,又有对友人情操的赞美之意,而在这情浓于墨的诗句之中,不也就寓含了诗人自己所特有的那么一种清高绝俗的美吗?
-
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九》 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支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这组诗的最后四首,都是为唐玄宗、杨贵妃为了贪图享受,远道从四川征贡新鲜荔支而发。这原是一项弊政,经过安史大乱
-
诗前两句以艳丽之笔写春日西湖美景,到处是鸟语花香,芳草萋萋,碧波荡漾,色彩缤纷,后两句写游兴浓郁,描绘出一幅西湖春景图。
-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冯骥才 一 你家院里有棵小树,树干光溜溜,早瞧惯了,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变得七扭八弯,愈看愈别扭。但日子一久,你就看顺眼了,仿佛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如果某一天,它忽然重新变直,你又会觉得说不出多么不舒服
-
【原题】:送俞采并示姑熟子弟(采,故叔白鹿生,贤豪人也,悲之)
-
前意象主义*时期成立的一个诗人团体,是意象派的早期雏型。成立于1908年。首倡者是英国诗人特·伊·休姆*。它主办刊物有《给圣诞节MDCCCVⅢ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带有花的诗句,内容包括唐诗三百首中带花的诗句,古诗中带有“花”这个字的诗句,诗中有花的诗句。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
这是一篇记叙文,抒写作者喜雨的感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文中云:“余至扶风之明年”。扶风,旧郡名,即宋之凤翔府(今属陕西)。
-
《勉汝言须记,闻人善即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勉汝言须记,闻人善即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杜荀鹤 《送舍弟》,迁善崇德类名言句子
-
宿裴氏山庄王昌龄①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西风下微雨,晓向白云收。遂解尘中组②,终南春可游。【注释】①王昌